立陶宛外交部15日宣佈將駐華外交人員全數撤離後,一些外媒隨即與其一起炒作,聲稱“安全顧慮”“遭遇脅迫”是撤離的主要考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6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就此表示,相關説法“純屬無中生有”,敦促立方“儘快糾正損害中國主權和核心利益的錯誤行為”。召回大使、外交關係降級……中立關係走到現在這一步,是非曲直很清晰——立方違背承諾,公然製造“一中一台”。但現在它卻虛偽做作地將自己打扮成“受害者”。一位中國學者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立陶宛做了髒事、壞事、糟事,不努力改進緩和關係,反而在各個環節詆譭中方。這是一種無道德、無下限的做法。”
資料圖 新華社發(阿爾弗雷達斯·普里亞迪斯攝)
中方會“停水斷電”?
“所謂立陶宛駐華機構人員擔憂自身安全,以及中國政府禁止中方僱員為立駐華代辦處工作的説法純屬無中生有。”汪文斌16日指出,中方一貫高度重視保障外國駐華外交機構館舍和人員安全,保障包括立方在內的各國駐華外交機構正常開展工作。立方也從未向中方提及自身安全有什麼問題。
汪文斌表示,中立關係受損的是非曲直是十分清楚的。如果立方不正視現實,不反思和糾正錯誤,反而推卸自身責任,只會給兩國關係帶來更大沖擊,使兩國人民感情受到更多傷害,最終受損的還是立方自己。
從15日起,一些外媒援引所謂消息人士的話稱,立陶宛撤離人員是因“安全顧慮”“遭遇脅迫”。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3名“知情人士”稱,維爾紐斯擔心他們的人員可能會失去外交豁免權,繼續駐留將有安全風險。台灣“中央社”援引立陶宛外交界消息人士的話説,“難保中方不會製造更多技術障礙,甚至找理由暫停水電供應……”
據報道,對於媒體所稱“脅迫”,立陶宛外交部稱,這並非撤離主因,而是北京單方面強力要求立大使館改名為代辦處,要求駐華人員重新申請身份識別文件,這引發安全疑慮。立方還宣稱,正就立駐華外交機構業務運作的技術問題及立方人員駐華權責等進行磋商,願持續與中方對話,在達成互惠協議的前提下,尋求完全恢復使館功能。
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表示,在國際關係規則和框架下,外交關係降級後,相關人員享受的待遇肯定不像之前那樣,但這與人身安全沒有必然聯繫,立方卻強行將其聯繫起來。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説,立陶宛聲稱在嘗試與中國磋商之類,很明顯其言行不一,是“説着好話,不做好事”。
“立陶宛決策層在進行新一輪外交操弄,詆譭中國。”中國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立方在台灣問題上犯了致命錯誤,導致中立關係出現極大倒退。現在立方試圖將台灣問題利用到極致,詆譭中方,這樣的伎倆很低劣。
“立陶宛‘民主燈塔’之光在暴風雨中熄滅了”
在崔洪建看來,立陶宛的行為是一種炒作,延續它之前的路子,即渲染中國“欺凌”、不守“規則”,打悲情牌。這與西方整體上的對華設定或抹黑是一致的,在為之後西方聲援立陶宛鋪墊、製造藉口,便於它們接下來在政治、外交以及話語權上與中國博弈。
果不其然。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在推特上稱,中國對立陶宛駐北京外交官施加了“不可接受的壓力”。她還説,英國將與立陶宛及她的朋友立陶宛外長站在一起,“反對這種脅迫”。美國國務院一名發言人對中方表示“譴責”,宣稱每個國家都應在不受“脅迫”的情況下,決定其“一箇中國”政策的樣貌。
《華爾街日報》16日稱,這場不斷升級的爭端是中國憑經濟實力向西方政府施壓的最新例子。最近歐盟官員試圖進行調解,並與歐盟駐華大使進行討論。立陶宛總統瑙塞達預計將於週四在歐盟領導人會議上提出這個問題。
《金融時報》援引一名駐華西方外交官的話説:“中國正在向其他歐洲國家發出信息,如果你效仿立陶宛,將受到嚴厲懲罰,因此人們希望謹慎處理此事。但我們必須明確,針對某個成員國的措施就是針對歐盟的措施。”不過,德國《商報》稱,尚不清楚歐盟會在多大程度上挑戰中國。
俄羅斯人則直言不諱地批評西方“雙標”“誹謗中國”。據俄羅斯衞星通訊社16日報道,俄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洛馬諾夫表示,西方廣泛利用驅逐外交官的做法對俄進行施壓,與此同時,英國指責中國對立陶宛施加“不可接受的壓力”,儘管中國只是對立陶宛“越過紅線”作出回應。如果不是立陶宛作出設“台灣代表處”的不恰當、實際上毫無意義的決定,根本不會發生現在的一連串事件。他認為,西方外交對中國的這種扭曲將持續下去,直至其意識到尊重和不干涉內政需要相向而行。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的一番話同樣一針見血。近日美防長表揚立陶宛為“民主燈塔”,扎哈羅娃15日諷刺説,立陶宛“民主燈塔”之光在暴風雨中熄滅了,尤其是考慮到該國正在發生的事情。立陶宛聽命於其他國家,其行為不利於本國人民。“我們舉過不少例子,也經常舉例。我們還成為立邊防部隊人員野蠻殘忍對待難民的見證者,這也與‘燈塔’問題有關。向一個如此對待民眾的國家增派軍力合適嗎?我覺得,該問題應由其他那些認為自己的光還未熄滅的‘民主燈塔’來回答。”
台灣“外交大反攻”?妄想!
據俄新社16日報道,立陶宛經濟部的數據顯示,中國是立陶宛第13大貿易伙伴,年雙邊貿易額約為15億歐元,其中中方進口糧食6930萬歐元,傢俱3900萬歐元,光學、測量和醫療設備3400萬歐元。由於中立關係惡化,立陶宛的木材、奶製品和糧食產品出口商都在抱怨與中國做生意受阻。
香港《南華早報》稱,近兩週來,立陶宛公司一直抱怨進入中國市場的渠道被凍結。技術問題使許多人無法完成進出口所需的文件。近日,歐盟在布魯塞爾和北京與中國官員舉行了幾次會議,但得到相同的回應:中方對這些事件感到“困惑”,否認有任何責任。
立官方試圖安撫本國出口商,財長薩卡萊特聲稱對華貿易僅佔立出口的1%。但德國新聞電視台稱,立中直接貿易規模雖小,但立是外向型經濟,擁有數百家公司,為面向中國市場的國際公司生產傢俱、食品和服裝等。已經有立陶宛公司的外國合作伙伴考慮終止合同,因為它們無法憑立陶宛原產地證書向中國出口產品。
相比之下,台灣一些人顯得很興奮。16日,台“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宣稱將持續與立陶宛站在一起,立方仍規劃來台設處,“對此表達我方的最高敬意及誠摯歡迎”。歐江安拋出“經濟誘惑”,稱將持續協助雙方廠商合作,協助立轉移市場。台“駐美代表”蕭美琴稱,台“將在深化與立陶宛的經濟鏈和技術合作方面竭盡全力……這是一個善意以及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環”。
一些“台獨”分子甚至揚言,這是“台灣外交絕地大反攻的起點”。台前“外交官”、“時代力量”國際部主任劉仕傑聲稱,大陸與立陶宛進入準“斷交”模式,如果真的“斷交”,是否意味台灣跟立陶宛可能“建交”?
台灣淡江大學學者陳一新則指出台當局的窘境:在歐洲只剩梵蒂岡,“雙方關係可能一吹即破”,立陶宛再好也不會與台“建交”;中南美洲的氣氛對台不利,尼加拉瓜“斷交”在產生影響。“巴拉圭是南美大國,只要一拔掉,台灣在南美即無‘邦交’”。
(原標題:立陶宛“加戲”,英美官員匆忙出場“聲援”,中方批“無中生有”)
來源: 環球時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