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不用“開刀”大手術,只需微創“打一針”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綜合

本報訊(通訊員 陳遠樹 融媒體記者 鐘太昌) 不用對道路“開膛破肚”,施工後3小時即可通行……記者昨天從建鄴區瞭解到,日前,道路養護單位在廬山路白龍江東街路口附近,運用“微創”式修復技術——地聚合物道路注漿工藝,將道路基礎進行加固後對路面進行銑刨瀝青攤鋪,解決了困擾市民出行的道路“頑疾”。

據瞭解,由於周邊工地較多等原因,該段道路出現裂縫、龜裂及沉降等病害,通過瀝青層表面修補,難以根治。隨着城市車輛密度越來越大,車輛的增多,加速了道路的老化,一些路基發生沉降之後,影響道路通行狀況,必須及時處理。“針對這種情況,在建鄴區市政設施綜合養護中心牽頭下,我們創新採用了地聚合物道路注漿工藝,將道路基礎進行加固後對路面進行銑刨瀝青攤鋪。”道路養護單位南京先達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按照原來的道路基礎修復技術,維修時往往要對道路進行翻挖。而採用地聚合物注漿加固工藝,最大的好處就是避免大面積對路面開挖,減少了對道路基層的損壞,同時也降低工程渣土增量。”該負責人介紹,與道路開挖的傳統工藝相比,這種新工藝對交通的影響也比較小,費用也不高。

據瞭解,這項技術是通過注漿泵吸入漿液,流經高壓管,再注入道路路基和基層中,漿液在周圍的土體中通過裂縫滲透、填充、壓密、擴張,擠走基層結構土體縫隙內的積水和空氣形成漿脈,使道路結構緻密,缺損得到彌補,從而增加路基及基層的穩定性,增強道路結構的使用壽命,提高道路承載力。

此次廬山路試驗段施工的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場,施工人員首先在路面上鑽孔,每個孔的孔徑5釐米,相鄰兩個孔的孔距為1.5—1.8米,深度1.2米左右。開孔時,只需要封閉一小段,其餘道路車輛可以繼續通行。等到夜晚車輛較少時,再進行注漿。注漿完成後,經過3個小時左右的保養期,小車即可恢復通行。

“這次的施工,從材料準備到完成注漿,前後只用了不到兩天的時間。”該負責人表示,此次試驗段已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修復效果良好,“地聚合物道路注漿加固技術的應用,也為南京城市道路的養護和維修提供了一個更加經濟、高效、持久、便捷、安全的途徑。”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