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兩岸關係發展離不開兩岸文化交流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綜合

  【兩岸聽潮】

作者:陳春霖(台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兩岸自1987年恢復往來,歷經三分之一世紀的發展後,彼此在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都發生很大變化。雖然海峽時而云開見月,時而風狂雨驟,但在互動中所累積出來的豐碩成果,的確是在開放當初任何人都難以想象的。在實務上,可以清楚感受到除了探親與經貿以外,文化交流與開放大陸游客赴台旅遊是促進兩岸良性互動的重要範疇,為增進兩岸同胞相互理解及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加入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行列,基於對中華文化的信仰、對中國歷史的學習、對在台灣成長的體悟,深刻體會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不凡意義:兩岸關係發展離不開兩岸文化交流,中華文化的弘揚發展更離不開兩岸的攜手合作。

  深化兩岸文化交流,需要下“水磨功夫”

毫無疑問,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基因密碼,無時無刻不展現在生命、生活、生產與生態中,是難以割捨也無法割捨的。

展望未來,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對兩岸人民最為有利。無論主客觀環境如何轉變,兩岸不受外人左右,一起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必然是對兩岸同胞、對國際社會最重要與最直接的貢獻。這需要兩岸更多有識見、有能量的人士攜手合作才能逐步推進。

具體到兩岸文化交流上,根據長期實務經驗,文化交流可以歸納為文化藝術、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三大部分。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組建,兩岸文化交流新增了文化旅遊的範疇。綜合來看,文化藝術與文化遺產是文化的內容,文化產業與文化旅遊則着重於文化內容的運用。

面對無所不在的種種挑戰,要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必然會有許多困難橫亙在前。我們要有所突破,不能陳腔濫調、墨守成規,要有想象力、創造力,要有更廣的接觸與更深的思索。而且深化文化交流不能搞“急就章”,無法一蹴可幾,必然是水磨功的展現。正所謂滴水穿石,必須持續努力,方能有所成就。

特別是這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對兩岸文化交流也形成極為艱鉅的挑戰。如何化危機為轉機,變挑戰為機遇,對兩岸文化交流參與者是一種考驗,我們必須拿出決心、智慧與行動,攜手克服困難。

  對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四點建議

一是交流以人為先,尤須關注青年、學生的交流。人員交流是兩岸文化交流的基礎。除了與文化有關的產官學研專業人士交流外,青年與學生的交流是極為重要的課題。常見的青年與學生交流形式相當多元,包括參訪、研究、研習、實習、論壇等,這些模式加上實地走訪與生活,使得青年、學生可以增廣見聞,對於彼此社會產生更直觀的認識。且因青年、學生熱情純真,通過交流互動,很快可以拉近距離並建立友誼。進一步説,包括文藝創作、考古與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與文化旅遊等,均可從青年、學生的專業培育、產業觀摩與就業發展等務實面向深入耕耘。

二是文化交流既要“放煙花”也要“搭橋鋪路”;既要“大雅”也要“大俗”。

放煙花,意即電光石火,令人驚鴻一瞥,讓觀眾讚歎驚呼、喜聞樂見的各種交流展演等普及性活動;搭橋鋪路,則是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的系列思考與長期建設。前者讓普羅大眾有時時親近優質文化的機會;後者則須找出行家與專家,不斷鑽研與深究,在文化發展與傳播等各方面、各層面,展開大開大闔的可持續發展計劃的擘畫與推行。當兩岸互動逐漸走進深化階段,後者尤顯急迫與重要。

對於中華文化的內涵,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田青曾比喻成“三根柱子兩層樓”。三根柱子是儒釋道;上層樓是經典文化、殿堂文化;基層則是庶民文化、常民文化。經典文化、殿堂文化是高大上的精緻文化、大雅文化;庶民文化、常民文化則是來自百姓生活、生產、生態的民俗文化。然而,大雅與大俗之間並沒有高低之分,而主要是涉及受眾、場域與形式等需求之別。

三是文化交流需要策略與目標,不能為交流而交流。台灣面積小,大陸面積大,因而由台灣赴大陸進行文化交流活動的可見性與可及性很容易被稀釋;大陸赴台的文化活動則相對有集中化的特徵。前者之難在於宣傳與訊息傳遞,後者之難則在於稍不留神就容易大量集中推出。因此,對交流活動的規劃時程必須較早展開,“整體策略”與“目標”也必須較為精準地拿捏。

四是重新校準文化產業發展的焦點,釐清目標,追求共好發展的機會。文化產業是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方興未艾的重要面向。然而從實務來看,文化產業的核心本質、發展重點、路徑與模式到了需要進一步釐清的時刻,否則耽溺於一些流於表象、師老兵疲的產業套路,不僅文化產業的真正“產值”出不來,“價值”也無法彰顯。

文化產業是當代“文化傳播”的普及化與多元應用的潮流,迄今為止,兩岸在內容、人才、市場、運營上仍存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廣闊空間。面對大陸發揚優秀文化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新型城鎮化等重要政策,還有台灣地方創生、再造歷史現場等重要倡議,文化產業可以成為兩岸密切合作的範疇,特別是對於年輕世代來説,是難得的機遇,必須牢牢把握。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05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