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國五年規劃的變與不變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0月27日發表題為《中共五中全會:五年規劃的變與不變 關於中國式發展計劃你需要知道的五個關鍵問題》的報道,全文摘編如下:
中共於10月26日至29日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重頭戲之一是討論第十四個五年規劃。這往往是外界觀察中國經濟走向的風向標。
作為五年規劃的前身,中國的五年計劃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
這一計劃跨越了數十年,從中國的計劃經濟時代,走到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為什麼要制定五年規劃?數十年來有哪些變與不變?
五年規劃是什麼
中國的五年規劃簡單説代表了中共官方給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描繪的經濟願景和立下的發展目標。涵蓋中國未來五年的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佈、資源分配和消費服務結構等多項內容。
中國從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05年一共編制了10個五年計劃,其間從1963年至1965年由於經濟調整而中斷。從2006年起,“計劃”一詞改為“規劃”,並延續至今。
如同一個人隨着年齡增長會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中共在不同時期有着不同的經濟願景。政府則根據每個時期的戰略環境和國家任務編制規劃,於是每個五年規劃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中國為什麼要制定五年規劃
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生活貧困,有人連飯都吃不飽,更不用提工業生產。
而蘇聯當時在一系列五年計劃的約束下實現了工業技術快速增長,並運用其強大的軍事裝備在二戰期間擊退德軍。中共領導層認為,蘇聯的五年計劃是該國躍升為世界強權的重要原因。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開始以蘇聯為師,制定雄心勃勃的五年計劃。
中國五年規劃的歷史變遷
中國的五年計劃決定了“中國式”發展的進程。
1953年開始實施的“一五”計劃,使中國走向一種高度集中化的機制,確保中央的命令能夠落實。
從2006年的“十一五”開始,中國把“計劃”改為“規劃”。一字之差,卻暗示了巨大轉變。
“計劃”強調政府的強制、指令作用,而“規劃”則強調政府在新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調控作用。如果用樹木與森林作比喻,“計劃”是規定每棵樹長多高、長多粗,而“規劃”則是統籌安排整片森林,只要在整體規範內,每棵樹有一定自由的生長空間。
最初政府在五年計劃中會定下非常詳細的量化目標,作為唯一調控經濟的手段。後來逐漸向策略性的指引過渡,更加依賴市場機制推動發展目標。
五年規劃如何制定和評估
每個五年規劃一般在上個規劃實施的中期就開始制定,制定過程一般持續兩到三年。
制定過程涉及不同的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相當複雜。要經過課題研究、思路形成、規劃綱要起草、專項規劃形成、徵求意見和銜接階段,直到最後完成並提交中國全國人大會議討論審議。
五年規劃如何實施
中國的五年規劃確實帶來了巨大社會改變,經歷了“一五”以來60多個春秋,中國早已非同以往。當初“一五”計劃結束時,中國的年度鋼產量為535萬噸,而這還不到中國目前三天的產量。
有學者認為,該體制是發揮政府與市場“兩雙手”、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重要手段,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