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後一公里”壓縮成“零距離”

把“最後一公里”壓縮成“零距離”

漢陽區龍湖東岸社區,網格員柳青在轄區內商户走訪。

長江日報記者史偉 攝

今年,漢陽強力推進“區域化、網格化、信息化”基層治理黨建工程,繼4月向116個社區下派“第一書記”“黨建指導員”“主任助理”後,11月初再推“網格沉底”新舉措:每個社區服務大廳只保留黨務服務、政務服務2個窗口,其他社區“兩委”成員和網格員全部全天候、專職化進網格、進樓棟、進家庭服務,加強“民呼我應”,快速解決居民問題。

把網格化這張基層治理之網,通過網格員的工作方式改變,下得更深,沉得更實,能有哪些突破,是否切實有效?該舉措實施一個多月後,長江日報記者探訪了漢陽區多個社區。

“敲門”“刷臉”精準掌握居民需求

17日,開完工作早會,龍陽街龍湖東岸社區網格員柳青例行下到“網格”入户、巡樓、為居民辦事。她每天都要“敲門”巡查,“每一户居民情況基本瞭解,每家至少有一位家庭成員能叫出名字,讓居民都知道我們的名字和電話”。

柳青分管的002網格有1192户、3000餘人,按要求每天敲門入户10-15户,一個多月來,她和600多户建立了更緊密聯繫。“敲門”並不止一遍,柳青告訴記者,她是在第5次敲門後,70歲的空巢老人王德清才請自己走進家門,反映窗外垃圾和噪音問題,“要想各種辦法,打開居民心門”。

四新街梅林都匯社區網格員李倩倩熟悉居民情況靠“刷臉”。她要入户前,先跟居民打電話,有時根據情況帶去口罩、消毒液等小禮品。

“認識居民多少和居民滿意度評價,是社區網格員評優晉升的依據。”漢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按要求,全區每位網格員都要成為流動“窗口”,“坐等羣眾上門”徹底轉為“進門主動服務”。

“耳聰”“目明”讓問題隱患不出網格

“成天在網格轉,問題隱患馬上知曉,比事後整改更及時有效。”16日,永豐街龍磨社區網格員李皓楠、徐暢這樣評價專職化以來的變化。

兩人共同管理的003網格有2個村灣、1個漁場和2個老小區,地廣人稀,租户佔比高達90%。“有個垃圾堆總有人亂丟煙頭,就是抓不到現行。”直到有一天,李浩楠和徐暢在村灣巡查時,居民反映“剛剛有人在垃圾池燒火,旁邊有車烤糊了”,兩人開着社區消防車趕過去,及時撲滅火情,還找到了丟煙頭的居民教育處置。

服務“最後一公里”壓縮成“零距離”,網格員得到居民更多信任,工作起來也更“耳聰”“目明”。

十里景秀小區網格員韓希介紹,有一天晚上,居民在網格羣裏曝料,稱小區一期門口積水嚴重,她核實情況後立即上報,琴斷口街道辦事處馬上聯繫水務部門現場調度,連夜解決了隱患。

“自己能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處理的上報協調。”十里景秀社區書記易仁念説,社區正在探索形成問題收集-整理-上報-處理-反饋的工作閉環,整合各方職能部門力量為前方網格員提供支撐。

“紅色工作隊”做治理“壓艙石”

“沉得越深,幫手會越多。”在四新街上太子溪社區網格員吳戀的積極組織下,網格中的下沉黨員、志願者為13歲的困境少年小宇(化名)送去物資慰問和學習輔導。吳戀説,現在自己正學着調動各方力量組建“網格紅色工作隊”,協作解決居民難題。

“網格里藴含各種寶貴資源,需要網格員沉下心發掘,形成治理合力。”龍湖東岸社區書記陳念説,現在無需網格員們再做填表、上報等機關事務性工作,實際上對大家工作主動性和綜合能力要求更高了。

他們社區,網格員們依託網格資源,發動自管黨員、下沉黨員、志願者、樓棟長、物業小管家以及文體骨幹、民警、律師等力量,組建了社區理論宣講、衞生健康、應急救援等十支“紅色工作隊”,把基層治理能力在網格壓實。

如今,“找到幫手、組建隊伍”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社區培養網格員的共識和行動。“我給網格員們半年時間,要求每人必須拉一支隊伍出來,這是今後網格員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的基礎。”建橋街鍾家村社區書記李瑞芬説。

記者肖娟 史強  通訊員王仕林


來源:長江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7 字。

轉載請註明: 把“最後一公里”壓縮成“零距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