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暢通國內大循環要突破供給約束堵點

由 撒宏才 發佈於 綜合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明年經濟工作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暢通國內大循環,突破供給約束堵點,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等方面重點發力。

  這是基於當前內外部環境變化作出的科學研判。今年以來,一些主要經濟體政策頻繁轉向,由此帶來的外溢效應顯著增加。在此情況下,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消除供給側約束和堵點,釋放被抑制的內需,促進供需兩端平衡恢復,既是確保明年經濟穩定運行的客觀需要,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供需適配是前提。近年來,我國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三去一降一補”的目標基本完成,但總體看,供給端升級仍趕不上需求端變化,低端產品過剩、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缺電”“缺芯”“缺櫃”“缺工”等供給約束仍然較大。當前,要突破供給約束,就要進一步提升供需適配性,關鍵在於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率。

  突破供給約束堵點,短期內要有效突破原材料短缺或成本高企等影響,中長期則要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當前,國民經濟循環中的約束堵點,主要體現在關鍵領域尚不能滿足國內大循環和產業升級需要,特別是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供給能力和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升。要在緩解上游能源原材料制約的基礎上,激發湧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通過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實現關鍵領域供給能力的提升。

  突破供給約束堵點,要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高效的現代流通體系是賦能供需適配的重要基礎,能顯著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後,供應鏈不暢的問題尤為突出,要進一步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暢通通道運行網絡,加快打通國民經濟的大循環。要通過對傳統流通體系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更好聯接起生產和消費兩端。

  突破供給約束堵點,還要進一步優化制度供給,激發創新活力。我們不僅要強調技術上的突破創新,更要強調體制機制上的創新,要在促進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市場化配置的基礎上,為供給與需求的直接聯通提供更加有效的市場機制。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給,而新的供給可以創造新的需求,相信我們的制度供給在這個方面仍大有可為,且可以做得更精準高效。

  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