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開心爸爸在網上看到了一則“舊聞”,是關於日本給孩子的死亡教育。
他們的死亡教育是這樣做的。
在老師的帶領下,36個小學生在150天的時間內,分別領養兩頭小豬,並且把小豬飼養長大。150天后將這兩頭豬送往屠宰場宰殺,並且把豬肉分門別類的
剛開始的時候,孩子們看到小豬的時候是滿臉嫌棄,確實是這樣。當時的兩頭小豬其貌不揚,髒兮兮的,很難和可愛之類的字眼聯繫在一起。
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和小豬的感情建立起來了。他們開始興致勃勃的和小豬打鬧,給小豬打掃豬圈,給小豬洗澡,還給小豬起名字講故事……不過好景不長,很快150天就到了,兩頭承載了孩子們歡樂的小豬被強硬的帶走送往了屠宰場,這還不算完,很快的經過處理的豬肉又送到了孩子們面前,並且要求孩子們以這些豬肉為午餐。
可想而知,那個活蹦亂跳的小豬變成了豬肉,換誰都很難接受。這些孩子們也是在這樣,有的孩子邊哭邊吃,有的孩子沉默不語,有的孩子夾着一塊肉就是喂不進嘴……
他們用這麼殘酷的做法,給36個孩子上了一課,那就是死亡到底代表着什麼。當然後期關於這種做法的討論很多,有人覺得太過於殘酷了,把自己帶着感情的動物變成了肚子裏面的肉,有點矯枉過正的意思;而有些人則是覺得,本來死亡教育就不是一件和風細雨的事情,本來死亡對我們來説就是一件衝擊無比大的事情,沒讓孩子提前接受過殘酷的現實,很難讓他們日後能夠自如的面對死亡。
拋去這些討論不談,其實儘早的儘量真實的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對孩子來説,生命教育有多重要近些年來,經常會有一些孩子們輕生的新聞發生。
什麼在橋上奔跑10來米跳進河裏面的17歲男孩啊,什麼打破學校玻璃不敢和爸爸媽媽説最後以死謝罪的9歲男孩,還有被媽媽大了兩個耳光直接跳樓的初二男生啊,這些林林總總髮生的孩子們輕生的新聞,確實是像一把大錘子敲打着每個爸爸媽媽的心。
我們到底該教育孩子些什麼?
一方面,現在的孩子確實是壓力非常大,來自學業的壓力,來自家庭的壓力,來自學校的而壓力等等,就像是大山一樣壓在孩子身上,讓還稍顯稚嫩的他們氣都喘不過來。再加上現在很多家庭的爸爸媽媽很少和孩子溝通,也不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情況,所以問題出現後,孩子們的不滿情緒到達了頂峯,往往會選擇比較激烈的方式。
另外一方面就是現在的孩子,真的太缺少生命教育了。
記得之前看過一句話,現在的孩子往往都缺少三種非常重要的教育一一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財商教育。這三種教育經常是處於缺失的狀態,限於以往的老舊觀念,爸爸媽媽不願意和孩子談論,不想讓孩子太早的接觸這些話題。但孩子們又會源源不斷的遇上類似的問題,甚至有些孩子還因為懵懂而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特別是生命教育。
其實生命教育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家裏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在一天天的變老,隔壁的老爺爺忽然得了難以治療的疾病,家裏養的小金魚突然有一天死掉了,還有今年席捲全世界的冠狀病毒性肺炎,這些事情無一不在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並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美好,有些事情的發展不會像他們想的那樣順利。
這其實就是生命教育能夠告訴孩子的,人生並不都是快樂的,也會有分離有失去,而如何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失去,如何面對分離,這才是爸爸媽媽該告訴孩子的,也是孩子成長前所應學到的一課。
如何給孩子講好一個生命的故事其實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説,給他們進行生命教育的方式並不一樣。
比如3歲前的孩子,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比較淺薄,對死亡生命這件事情就更沒什麼概念了,所以,這個期間爸爸媽媽對他們的生命教育,主要可以以比喻或者結合現實生活的方式來進行。
比如3-6歲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對世界也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生命以及死亡這件事,對他們來説還是顯得太過於宏大了,爸爸媽媽可以側重於安全的講解,以及死亡是很危險的方面的講述,提前給孩子進行科普。
比如8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進行正常的生命教育了,面對孩子的一些疑問,已經不能説是矇混過去了。而是應該用科學的角度以及態度來看待這件事,瞭解生命瞭解死亡。
一般來説給孩子講述生命教育這件事,或者回答孩子一些關於死亡的問題,總的原則是“不避諱”“清晰”“簡單”。
首先是不避諱,這裏説的是生命教育是一件很需要尊重的事情。
尊重有兩個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是尊重孩子。對於孩子提出來的疑問,應該實事求是的告訴他們,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在聽到死亡後的各種反應,以及尊重孩子面對死亡的一些恐懼。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用尊重的態度來講述,給孩子的教育才能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有效。
另外一方面是尊重死亡這件事,眾所周知死亡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死亡代表着生命的現實性和有限性,爸爸媽媽對生命體現出了尊重,孩子才能有更加正常的態度。
其次是清晰,給孩子講清楚生命的來龍去脈。
生命本身是一個很宏大的話題,對於成年人來説也是一個很複雜的認識,對於孩子來説更是這樣了。所以,爸爸媽媽更應該給孩子一個清晰的認識。
至於如何給孩子講,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實際的事情展開。
前段時間,開心養的幾條小金魚死了一條,晚上回家他就發現有條魚飄在了魚缸的水面上方,並且翻了白肚子。爸爸媽媽就可以藉助這個機會給孩子清晰的講解。
比如“小魚死了,就是它不再像之前那樣可以隨意的遊動了。死了的小魚,不會感覺到餓,不會感覺到渴,它沒有了一切的感覺,只是靜靜的漂在那裏。”這裏就涉及到了死亡的幾個要點“不能動了”“沒有感覺了”“不存在這個世界了”。類似的機會多了,就能給孩子構築起一個比較全面的,對於生命對於死亡的認識。
最後就是簡單了,爸爸媽媽可以藉助一些特殊的方式,來幫助孩子理解死亡理解生命。
在《關於兒童與死亡》一書中,作者提出了“透過繪畫、遊戲過程,有助於兒童理解或面對死亡”的概念。實際上現在市面上關於生命以及死亡題材的繪本也不少,爸爸媽媽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一些給孩子讀讀,可以更好更加簡單的幫助孩子認識到生命,認識到死亡。
比如阿狸的這本《夢之城堡》。
講述的是阿狸和媽媽一起去山頂看夕陽,媽媽突然説自己要是有一天死了,就要埋葬在山頂,這樣就能每天都看到夕陽了。
然後稚嫩的阿狸就和媽媽進行了一段關於死亡的對話。
媽媽很是温柔的告訴了阿狸,死亡就是再也等不到媽媽回來,再也見不到媽媽,但卻可以通過很多種不同的方式來感覺到媽媽的存在。
最後夕陽下的小阿狸雖然有點悲傷,但還是有點幸福。
故事很簡單,卻給孩子很好的説明了死亡這件事,也給孩子講清楚了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其實對於孩子來説,安全感的來源並不是説“死亡並不會來臨”,而應該是就算是面對死亡,我們也能用更好的心態來面對。
雖然我們不能讓孩子不再接觸死亡,但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心態,讓他們能夠更加坦然的面對這一切。
開心爸爸有話説其實對於孩子來説,生命教育這件事情是伴隨着他們長大一直進行的。不過最終還是要歸結到兩個問題上,如何看待死亡以及如何更好的度過每一天。
既然註定有一天要死去,那麼活着的時候,我們更要深刻的體會生命的快樂、悲傷、喜悦、痛苦,然後在這之間體會到人生的千滋百味。
這其實就是人生,也是爸爸媽媽應該教給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