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文|馬小龍
8月25日,雲南玉龍雪山管委會官微通報稱,8月24日,玉龍雪山雲杉坪突發雷擊傷人意外事件,阮某某經搶救無效死亡。目前,善後處理及後續相關工作正有序開展。此前,涉事景區工作人員向澎湃新聞證實,24日,一對新人拍婚紗照時,新郎遭雷擊不幸去世。
這本是一起慘烈的悲劇,但在不少新聞報道的評論區,有網友卻發出“抖機靈”、調侃之言,諸如“這是發誓了?”“前女友心想,應驗了”“讓我前男友上去”等玩笑話語充斥着評論區,還有聲音指責受害者——“我就納了悶了,出去都不做功課的嗎?”。一時間,這則關於自然災害致人死亡的嚴肅報道,竟成了一些人的“段子靈感”,這樣的場景着實令人感到寒意刺骨。
對於這樣的調侃,不少聲音表達了反對的意見,誠如有網友説的那樣,此時調侃顯然缺乏對鮮活生命驟然逝去起碼的悲憫和善意。試想,如果你是逝者的親朋,當一場喜事因為意外事故變成喪事,生者不僅要承擔失去親人的痛苦,還要面對網民的玩笑和指責,這樣的場景又是誰能夠輕易承受的?只要稍微換位思考一下,便很難對此事發出調侃和指責之言。
而對悲劇中的逝者言語輕佻,顯然並不能簡單地歸因為“無心之失”,其本質依舊是互聯網語境下部分網民共情能力的降低甚至退化。在集體無意識的場域之下,很多人雖然看到了觸目驚心的畫面,但淺薄的世界觀和價值導向,並沒有使其在第一時間意識到,這場雷擊使得一個即將組建的新家庭瞬間破碎,也缺乏對生命起碼的尊重,反而沉溺於自身世界中,開始自以為是地“搞笑”和“抖機靈”。
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死者為大”的觀念始終貫穿其中,但在日常的互聯網交流中,一些人依舊沉溺於“萬物皆可段子”的語境之中,導致其在互聯網上對自我的道德要求進行了極大稀釋。這種現象在此事中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展示,當類似於“這是發誓了?”等輕慢之言脱口而出現身於社交平台之時,顯然就像一把利刃般插入逝者親屬的內心,也違背了我們長期以來所推崇和維護的基本人性倫理。某種程度上看,這是一種羣體道德上的虧欠,也是另一種網絡暴力存在和衍生的邏輯。
在以往的類似事故中,面對網民對逝者的調侃之言,不少人曾呼籲網民要多些善意和同理心,但時至今日,有些人還是難以做到對悲劇事故予以共情,其中的深層原因值得每個人反思。而那些指責逝者“不做功課”的網民,顯然也陷入了一種單調化的臆想之中。
總而言之,對待此類意外事故之中的受害者,身為旁觀者,多些善意和同理心或許才是值得推崇的態度。雖然是發生在他鄉的悲劇,大多數網民難以親臨現場感受其中的悲痛氛圍,但絕不能將其當做互聯網影視劇中的一幅畫面,並以輕佻的態度對待。要明晰的是,這是真切發生在現實中悲劇,對兩個即將舉辦喜事的家庭而言,這樣的悲劇發生無異於一場災難,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調侃和指責,無疑是一種粗糙的“鍵盤俠”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