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年五一剛過,融於門頭溝青山綠水之間的109國道新線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但見吊車忙碌、夯基壘台,這條預計於2023年貫通的北京正西方向首條高速路,將把這京西第一道生態屏障和中心城區更加緊密地連接起來。
如果彼時飛馳在這條高速路上,會不會產生一種“穿越”之感——一面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國首都的新發展;一面是革命老區百年涅槃的奮鬥路:門頭溝,將以這樣的打開方式全新亮相!
門頭溝,是北京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京郊第一個縣級黨組織、北京地區第一個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都在這片熱土上誕生。徜徉在綠水青山間體味紅色基因,沉浸式體驗那些紅色文化紀念館和景點,便會深沉地感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那就是“我們要認真回顧走過的路,不能忘記來時的路,繼續走好前行的路”……
老區的歷史讓我們明“智慧”之理。積小勝為大勝,就是當年我黨針對平西地區敵眾我寡之現實,提出的“多打小仗”的游擊戰術安排:“手槍隊”神出鬼沒,襲敵於不意間;“工作隊”行動迅速,屢挫日偽圖謀。“插入華北敵後的一把尖刀”成為我們黨鬥爭智慧和力量的生動寫照。
老區的歷史讓我們增“理想”之信。革命理想高於天。早在1920年,革命先驅李大釗便派出“馬克思主義學説研究會”成員“裹糧”前行,沿鐵路深入礦區宣傳革命,火種撒向工友,星星得以燎原。黑暗的礦洞裏,轟鳴的鐵道旁,先驅們用腳底板一腳一腳留下了為理想而鬥爭的足跡。
老區的歷史讓我們崇“忠誠”之德。門頭溝第一位中共黨員崔顯芳可謂滿門忠烈,八個子侄中三位犧牲於革命戰場,去年其子崔陽春回到門頭溝,見到父兄曾經戰鬥過的熱土不禁老淚縱流。在淚光中,我們明白了為什麼説“忠誠是共產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在淚光中,我們明白了“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的樸素內涵。
老區的歷史讓我們力行“實事”。城市照明更亮眼,公交港灣更温馨,鄉村道路更平坦……點點民生事,在茲念茲心。124項民生實事補齊公共服務短板;“門頭溝熱心人”擦亮基層治理品牌;“創城”衝鋒號吹響,京西大地人人爭先!
(2)
迷人的門頭溝,迷人的淺山區。在這裏,永定河緩緩流淌,述説“京西文化帶”的文脈傳承;71.2%的林木綠化率讓人感受“綠屏”之美;小院+精品旅遊詮釋“田園綜合體”的生動實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之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加快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共中央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體制的頂層設計已經架起了“四梁八柱”;而北京市也於近年相繼出台了一攬子事關生態涵養的制度設計,特別是按照2020年7月公示的《北京市淺山區保護規劃(2017—2035)》的要求,全市的淺山區將實現“青山繞城、綠水環山、森林繁茂、良田美景”的目標。
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系統觀念,有的改革需要整體推進,有的則需要基層根據實際情況“率先突破”“率先成勢”。作為北京唯一的純山區,門頭溝在生態體制改革方面“勢”在必得——
一方面是“關”。從2005年開始,門頭溝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關閉了270多家鄉鎮煤礦和500多家非煤礦山、砂石廠。清水鎮下清水村村民於克明回憶上世紀80年代以“採”為生的情形,印象裏只有一個“黑”字,礦上走一圈,衣服黑、鞋黑、風黑。而現在他在“清水花谷”生態觀光園裏務農,人在山水間、花香畫中游,每天100元工資,早已實現脱低,而且日子越過越好。
另一方面是“護”。林長制護山護林、清潔小流域生態治水,遏制“開發衝動”,堅守“三個嚴禁”。雁翅鎮葦子水村完整保護了始建於明代的100多畝梯田,於是,“護”的成果,寫在了“漫山遍野黃金鋪,錯落有致芬芳吐”的獨特景觀裏,寫在了小院+遊客們的鄉愁裏,寫在了農民鼓鼓的錢包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從老礦區能源基地功能向生態涵養功能轉變,從大拆大建向綠色高質量發展轉變,從粗放城鄉管理向精細化轉變,門頭溝生態體制改革,從最深處折映出一條“豐”澤而漁、“護”林而狩、見綠又生金的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之路,也必將是一條充滿獲得感、幸福感的民生之路。
(3)
完整、全面、準確貫徹新發展理念,“新”字首當其衝。展開“老區新章”,我們看到:
——在中關村(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園智能文創園區一層空間內,微鏈科技的總工正在給機器人手臂“灌注”編程。完成這道工序後,這些裝着智能攝像頭的機器人臂,便能實現對快遞包裹的智能自動分揀,這是“數字轉型”之新;
——不僅是“門十條”政策,園區內企業還可以享受門頭溝革命老區政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政策、京西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政策、北京“兩區”政策、新首鋼協作配套區和首鋼國際人才社區政策,這是“政策疊加”、優化營商環境之新;
——炭廠村以險村搬遷為突破口,走出了一條美麗鄉村建設的“炭廠之路”。2010年村集體總收入536萬元,人均所得5909元;2019年村集體總收入1476萬元,人均所得18600元,村民錢袋子翻了三倍。這是“鄉村振興”之新;
——“一線四礦”打造“小火車”這一綠水青山間的“流動民宿”,山水河田,一站一景,這是點亮礦山工業遺存的“創意之新”;
——人手相連成“心”形,金色、綠色、藍色相間的LOGO,佩戴在胸前,這就是“門頭溝熱心人”的品牌,形成了以黨建引領的基層治理模式,這是“治理體系”之新;
……
從政策組合拳到區域協作,從優化營商環境到自然和文化要素資源整合,創新,正在成為門頭溝篇章裏最醒目的一節。
(4)
人民創造歷史。回眸北京的發展史,門頭溝區人民在京西大地上做出了一盆火、一腔血、一桶金、一片綠的重要貢獻。時光隧道中,一句句鏗鏘的話語,一張張樸實的面龐依次閃回,串接起京西大地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平西山區最早的播火者之一崔顯芳,被敵人嚴刑拷打,臨終之際給子侄留下的遺囑就是三個字“跟黨走”;
為了堅定做好“兩山理論”守護人,毅然從煤礦營生中痛苦轉型的齋堂鎮軍響村農民楊樹新,最樸素的理念就是“為了子孫的幸福,再也不能這麼挖下去了”;
為了恢復廢棄礦山的綠色,腰繫繩索在峭壁上噴灑泥漿的工人王凱説,“為了讓苗木把根兒紮在石頭裏,再難也得幹啊”;
中關村科學城門頭溝人工智能科技園物業經理劉思陽説:“‘加班’不算什麼!短短一個月我們的進駐率從85%上升到88.25%,馬上將提至91.5%!”脱口而出的一串數字背後,見證着一座老工業園區的成長。
……
從烽火連天歲月中的革命前輩,到科技園區的工作人員,從主動轉型的採礦人到峭壁上的“植綠”工人,可敬可愛的門頭溝人民在歲月中書寫奉獻,在大地上注入深情。
今天的門頭溝,抖擻“講奉獻,爭第一”精神,“一園四區一小院”盡顯紅色基因之動力、數字轉型之未來、綠水青山之品牌,“創城”目標凝聚人心、基層黨建趕超先進,開局新氣象,開出精氣神。
煤山寫下奉獻史,青山帶起新格局。今天,當我們壯闊行進在京西大地上,一盤積勢已久的大棋局正在徐徐拉開框架,在新發展格局中勝勢可期!
文/本報記者 蒲長廷 李澤偉 王薇 王斌 林豔 武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