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渡海攻佔一個重兵把守的大型海島,難在哪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綜合

1944年6月,為遂行代號為“霸王”的在法國諾曼底海岸登陸的行動,盟軍在大不列顛集結了將近300萬大軍、10000架戰機和近5000艘戰艦,海峽的對面,不過是幾十萬德軍老弱。即便有着如此巨大的優勢,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仍是憂心如焚,而後來的戰史學家更是表示,諾曼底登陸戰算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冒險,甚至可以説是賭博,當時勝負之機實在是間不容髮。

如此大的優勢,為何這“勝負之機”會間不容髮呢?今天龍馬君不妨與各位讀者老爺一起來一次思想實驗,借鑑二戰時候的經驗,來推演下現代條件下的渡海登陸作戰,看看我們感興趣的海島登陸作戰到底都有哪些難點?
開始之前,我們首先對這個海島作一些必要的假設。
其一,我們設想的海島不是小島,是大島,因此它擁有足夠的縱深、幾十萬常備兵力以及必要的物資儲備,能支持相當大規模的作戰。
其二,它與攻擊方出發基地的平均距離在200公里以上,因此,它對登陸作戰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同時,它能遠離攻擊方除導彈以外的陸上遠程火炮的打擊,而這,恰恰是攻擊方火力的最大優勢。
其三,它的空軍與海軍處於絕對劣勢,換言之,全島將暴露在攻擊方海空軍火力之下。但陸軍有相當戰力,裝備大量重武器,面對同等數量的僅擁有輕型武裝的登陸部隊有較大優勢。
下面,循着歷史的足跡,我們開始這次思想實驗。一、奇襲還是強攻?
諾曼底登陸行動本質上是一次奇襲行動。
首先是時間上的奇襲。行動開始前不久,海峽上空的天氣仍然非常惡劣,德軍高層普遍認為不適於作戰。因此,負責法國北部防禦的B集團軍羣指揮官隆美爾正在後方為妻子過生日,多名諾曼底防區的高級將領也未能在崗。直到攻擊後的12小時,德軍參謀本部才開始做出反應。
其次是空間上的奇襲。此前的大量欺敵行動,使得德軍普遍認為加萊地區是盟軍預定登陸點,諾曼底地區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即使諾曼底登陸開始後,德軍仍然相信諾曼底地區的進攻為佯攻,因此遲遲未能調集決定性的兵力增援諾曼底。
由上可知,盟軍通過奇襲獲得了重大利益。那我們思想實驗中的海島登陸作戰是否能獲得同等利益呢?答案不太樂觀。
相對於英吉利海峽平均幾十公里的寬度,從登船到上岸,跨越200公里至少需要五個小時左右,由於現在偵查技術的發達,島上防禦力量作出反應的時間遠較當年德軍充裕,攻擊方很難獲得奇襲利益。
這是第一個難點。

奪佔港口往往是登陸作戰中最重要的目標,這主要是基於後勤方面的考慮。以二戰中的美軍為例,一萬名美軍正常情況下一天需要1000多噸物資補給,現代化軍隊的補給需求則更是高得嚇人。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按照一萬人一天5000噸的標準向戰區調集物資。需要的物資量是如此之大,如果沒有港口,即使有大量船隻用於運輸,囿於裝卸能力,也無法保障登陸部隊的補給,自然也就無法支持登陸部隊持續作戰。
然而,二戰中盟軍的登陸戰卻幾乎沒有直接奪戰港口的,原因非常簡單,登陸部隊很難從海到陸直接攻佔港口。
1942年,盟軍向法國海岸的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港——迪厄普發動兩棲登陸作戰,登陸的近7000名步兵完全被守軍的優勢火力所壓制,在損失過半後不得不撤出戰場。
在諾曼底登陸行動中,盟軍選擇遠離港口的海灘登陸,集結足夠兵力後再一舉攻佔重要港口瑟堡。
這一策略的效果相當理想,僅僅損失兩千多人就佔領了五片不錯的登陸場,但缺點也十分突出,接駁船的裝卸效率仍然十分低下,第一天僅卸載了3500噸物資,不足原定計劃的30?即使後來啓用了預製的人工港口,裝卸能力仍不理想。受到後勤的拖累,盟軍原定第9天就攻佔的瑟堡港,直到第22天才佔領。
二戰中,德國由於其他戰線的拖累,被稱為“大西洋壁壘”的防禦計劃始終沒能完成,諾曼底地區的工程量僅完成了不到30?我們的思想實驗的情況和二戰時有所不同,由於長期的緊張關係,島上防禦力量很可能有充足的時間作比較充分的防禦,比如在原本可用於登陸的海灘近海設置不易被發現的反登陸混凝土障礙物,在港口構築大量防禦工事,在登陸點到通向港口的交通要道預設爆破點,在撤離港口前儘可能破壞港口設施等等。
上述措施都將對奪取港口這一目標造成重大阻礙,這是第二個難點。

假若攻擊方已經完成奪取港口這一登陸戰最重要的目標,那是否就能高枕無憂呢?當然不能。奪取港口後的一段時間,是登陸部隊最脆弱的時候。
首先,攻擊方部隊的數量有限。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第一天就送上去了近9萬多人。當然,登陸規模如此之大,是因為美軍集結了超過3500艘登陸艇,而且輸送的距離較短。我們思想實驗中的海島登陸作戰由於登陸能力有限,以及輸送距離過遠,很難達到這樣的規模。相對的,海島的防禦方可以在短時間內調集大量部隊圍攻登陸部隊。
其次,攻擊方的裝備處於劣勢。在登陸作戰中,攻擊方的重型裝備很難上岸,無論是兩棲坦克還是空降戰車,都很難與對方的主戰坦克相對抗。面對防守方的遠程火炮打擊,佔領港口的登陸部隊倉促間也很難招架。
在諾曼底登陸中,盟軍登陸成功的關鍵即是德軍的裝甲部隊反映遲緩。如果在登陸開始後的48小時內,德軍的裝甲師加入戰鬥,盟軍很可能被趕下海。
最後,登陸部隊一段時間內難以獲得後續部隊的有力支援。首波登陸部隊往往是最強的一波,在港口完全運作之前,後勤部隊將把相當部分的運輸和裝卸能力用來運輸裝備和補給。因此,在一段時間內,後續部隊的增援將逐步遞減。
攻擊方的上述劣勢很可能導致其不能確保所佔領港口的安全,這是第三個難點。

1944年初,盟軍在意大利中部的小漁港安齊奧登陸,威脅德軍防線背後,登陸部隊約3.6萬人在幾乎沒有遭受抵抗的情況下就輕鬆佔領了安齊奧港口,並建立起了一道長達15公里的環形陣地。德軍的凱塞林元帥得知後大驚失色,立即從意大利北部調集第14集團軍組織反擊,登陸部隊被壓制在狹窄的灘頭,險些被趕下海。
在其後的一個月裏,盟軍冒着猛烈炮火,又將7萬人和50萬噸各類物資送上攤上,但直至戰役結束都沒有能打開局面。盟軍始終處於被壓制在灘頭被動挨打的局面。戰役結束時,盟軍傷亡高達4萬人,而德軍的傷亡僅為2萬。
此戰中,盟軍登陸部隊之所以沒有崩潰,完全是由於佔絕對優勢的海軍和空軍的強大支援。換言之,如果攻擊方要確保港口安全,海空軍的支援火力至關重要。
那麼,海空軍的轟炸能起到多大作用呢?這點難以估計,還是以諾曼底為例,海空軍佔有絕對優勢的盟軍持續不斷的對德軍展開戰略與戰術轟炸,但並沒有有效摧毀德軍戰力。
三十年前海灣戰爭中的情況則樂觀的多,在持續43天的“沙漠風暴”行動中,多國部隊用持續不斷的轟炸完全癱瘓了伊拉克軍隊。
此處,我們暫且不討論需要投入多少海空軍力量,這一策略本身會帶來新的問題:要確保登陸行動成功,必須通過長時間的轟炸來癱瘓海島防禦方的陸上力量,在這期間,外來力量有可能介入。
這是第四個難點。

要想避免登陸作戰中的不可控風險以及大量傷亡,只能考慮其他非常規手段。
如果從純軍事的角度出發,在登陸作戰中使用核武器是最佳策略,如此,可大量毀滅防守方的作戰力量,儘可能減少己方傷亡,但是基於政治因素,這一方案基本不再考慮之列。
1941年12月8日,日本龐大的聯合艦隊在航行3500海里後未被發現,成功突襲了珍珠港;第二年6月,日本攻擊中途島的四艘航母又在極其巧合的情況下被美軍俯衝式轟炸機突襲,日本從此喪失海上戰略優勢。運氣在戰爭中有時發揮着決定性的作用,海島登陸作戰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策反行動也往往能發揮關鍵作用。1942年,在代號為“火炬”的北非登陸作戰中,盟軍十萬人在法屬北非登陸,他們面對的是維希法國的20多萬守軍。依常理,盟軍在登陸作戰中將付出巨大傷亡,但是登陸過程卻出乎意料的順利。原因很簡單,維希法國武裝力量總司令達爾朗被策反,在登陸開始後不久就下令全軍停止抵抗。
戰爭這種東西,唯一能預測的就是它的不可預測。六、結語
在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和平的一段時光之後,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知道什麼是戰爭。戰爭已經變成了光榮和浪漫的傳説,變成了電影中的特效與遊戲裏的角色,裏面全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死了還可以原地復活的超級英雄。他們暢想着戰爭的美好,以為戰爭是一場瑰麗奇幻的冒險。
龍馬君與諸位讀者老爺的這次思想實驗,既不權威、也不準確,更不指向現實中的任何事物,它只是一種思維遊戲。這種思維遊戲與戰爭遊戲並沒有本質區別,唯一的差異是它提醒我們戰爭或許存在很多我們原先想象不到的困難。
我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學著作《孫子兵法》有云: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裏的廟算,也就是戰爭之前的審慎的推演與謀劃。
願人類的一切戰爭都是深思熟慮的必要產物。
歡迎關注,龍馬君為您分享不一般的有用歷史。
參考資料:《二戰回顧與省思》《第二次世界大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