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武器裝備怎麼樣 看看士兵們怎麼評價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綜合

志願軍對抗美援朝戰爭中各類武器的評價。

M1卡賓槍由於尺寸短小、利於攜帶,火力強、後座力小,非常受志願軍戰士歡迎。由於該槍大量裝備南韓軍隊,因此志願軍繳獲的該型槍數量也非常多。二戰及解放戰爭時期,美國提供給國民黨軍的衝鋒槍主要以湯姆遜為主,更為先進的M3蓋德式由於定型的時間晚,產量不足以滿足美軍需求,因此未大量軍援國民黨軍。1947年,國民黨軍工署曾造仿製於M3的36式衝鋒槍,但產量很小。所以解放軍繳獲的此型衝鋒槍為數不多,志願軍入朝初期使用的美式衝鋒槍主要是湯姆遜M1928型,該槍停止作用好,但結構複雜笨重。運動戰時期我志願軍繳獲了許多M3蓋德式,部隊使用後反應良好。進入陣地戰之後,美式槍械在一線迅速讓位於蘇式槍械。這些蘇式槍械總體性能並不如美式槍械,但是彈藥有保障,能簡化後勤供應,利於長期作戰。對於一場長時間、高強度的戰爭來説,武器先進性並不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

對各式火炮的評價。志願軍裝備的舊雜式火炮都是戰場繳獲品,炮齡過大,損耗率很高。如67軍在1951年秋季防禦戰中,兩個多月時間,僅裝備的22門山炮即報廢待修15門,彈藥又不易補足。1952年2月至8月,從華東調來82毫米迫擊炮70門,其中30門缺瞄準具。華北從1952年6月至11月共調來82毫米迫擊炮937門,其中廢品22門,待修11門。1952年7月份運調來山炮23門,待修2門。1953年,東北檢查即將入朝的第1軍的火炮,發現其山野榴炮堪用者僅佔2?除了為其送廠修理各種火炮69門外,又從庫存給其調換火炮39門,解決了該軍的裝備問題。

各型山炮中以日製94式山炮性能最好,但是其駐退系統漏油漏氣問題比較突出。1952年下半年,軍委為徹底解決94山炮漏油漏氣問題,派太原兵工廠4名技工赴朝修理,經過127天的工作,修好了94式山炮92門,各軍自己也學會了駐退系統一般的檢修。經實戰檢驗,蘇制76.2毫米野炮、日製90式野炮能在戰鬥中發揮較大作用。
大口徑榴彈炮中,以美製105毫米、蘇制122毫米、蘇制152毫米、美製155毫米性能最好,其次是日式96式150毫米榴彈炮、91式105毫米榴彈炮。其中,蘇制122毫米榴彈炮,部隊反映因其仰角大,山地到處能用,因此比別的炮使用得多。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使用過兩種火箭炮。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性能良好。國產6管102毫米火箭質量不穩定,火箭彈經常發生近彈,雖經多次改造仍不理想。因此在志願軍中裝備數量不多,使用也不廣泛,後來退出志願軍武器裝備系列,移交越南人民軍使用。在高炮中,蘇制37毫米高炮出廠時間過早(甚至有1939年出廠的),戰鬥次數甚多,對零件損耗很大,很難應付戰鬥。主要原因是口徑過老,規格變形。1952年軍械部門在檢查中發現,火炮損耗嚴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條。
一是火炮超射速。如炮7師11團美製105毫米榴彈炮每分鐘竟發射11發,超過最高射速2.75倍。39軍116師1門山炮射擊較準確,指揮員令其每分鐘發射12發炮彈,結果將炮打壞。60軍普遍提倡迫擊炮用兩人裝彈射擊,大大超過規定射速,發生了多起傷人毀炮事故。
二是為追求火炮在性能上本來不能達到的射程,隨意增加藥包。這種蠻幹現象,各部隊普遍而嚴重地存在着。60軍有的部隊將華北造82毫米迫擊炮藥包加到8個之多,23軍前沿陣地的82迫擊炮彈裝上了7個藥包,這是迫擊炮損失增多的主要原因。
三是火炮膛線斷損,這除有的火炮已超齡和超出射速外,彈藥擦拭不淨和對火炮在射擊前不進行擦拭及炮口遮蔽不嚴有直接關係。

四是部隊不注意在日常保養中為炮膛除銅,增加了彈體在炮膛內運行中旋轉的困難,久之使膛線扭傷而折斷。

對各種彈藥的反映。捷造7.92毫米子彈900發一箱,體積、重量適中,但包裝極不利於防潮,不利於在朝鮮這種環境下長期保管。英造7.92毫米子彈2000發一箱,裝卸時很費力。蘇制步機槍彈、蘇制衝鋒槍彈、蘇制高射機槍彈藥箱內的鐵箱完全一樣,包裝易於防潮,但如果開箱運輸,不易識別彈種。
加重手榴彈、爆破筒、反坦克手榴彈在陣地防禦中最為有效。一枚反坦克手榴彈或一根爆破筒均能殺傷敵一個排的兵力和解決一個地堡。普通手榴彈當地面打成浮土後,在浮土內爆炸,彈片很少炸出來,作用很小。不過鐵蓋的手榴彈、加重手榴彈的蓋太緊不便於使用。60毫米迫擊炮長彈威力勝過山炮炮彈,最適合陣地防禦時打密集隊形衝鋒的敵人。但是60毫米炮口徑較老,迫擊炮彈只能加六個藥包,射程600米左右,再加藥包則易將炮架震斷。82毫米迫擊炮彈的消耗最大,打敵人散兵死角最為有效。在幾種82毫米迫擊炮彈中以“82毫米迫炮彈三發全裝引信底火藥包為標記的炮彈最好,使用方便,射程遠。以82MM-1951.9”為標記的82毫米迫擊炮彈質量最不好,射程也很近。在1951年1月之前,運到朝鮮戰場的81毫米迫擊炮彈、82毫米迫擊炮彈大多是從華北調來。由於華北在解放戰爭年代軍工生產條件不好,所產的這些迫擊炮彈質量很差。1949年底以前造的均為檢修品,1950年造的引信也不甚好,加之保管不力,導致在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部隊對華北造迫擊炮彈反應很大。從1951年起中央軍委停止從華北庫存中調撥這種彈藥,主要調撥東北31、33、43及華東等兵工廠1948年至1950年的產品。華東廠造的82毫米迫擊炮彈的83克黃 色 發射管底火發射藥長,不能安入彈體尾管內。各廠產品普遍存在迫擊炮彈的假引信不易取下的毛病。迫彈彈尾管絲扣內,因塗漆過多,不利安置底火。如PCA廠的81毫米迫擊炮彈等,尤以華東廠造的54克紅色發射管,絲扣根本不合。
抗美援朝是我軍參加的第一場現代化戰爭,與世界強國第一次面對面碰撞,經過全國軍民充分動員,共同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洗刷了百年國恥。這場戰爭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我們總結,這場戰爭打破了許多我軍以往的經驗,讓我們真正意識到什麼才是現代化戰爭,意識到現代後勤和工業化對戰爭樣式和進程的影響。在全國剛剛解放,面對的是舊中國留下的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爛攤子,在舉國上下的傾力支持下,在志願軍後勤部門的艱苦努力下,我們採用各種辦法,終於基本滿足了對前線的武器彈藥的供應,為戰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到戰爭結束時,基本實現了志願軍部隊武器裝備的制式化,並將志願軍的現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這場戰爭的經驗教訓對於我軍現代化建設的影響極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