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40年間這個小漁島經歷了什麼

瞭望 | 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40年間這個小漁島經歷了什麼

廈門世茂海峽大廈、演武大橋和鼓浪嶼(2017年8月24日攝) 王建華攝/本刊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鄒聲文 趙文才 許雪毅

  廈門,古稱“下門”,別稱鷺島。自明朝始築,與海相伴相生。

  曾經,這裏渡台通洋、外貿發達。西方列強的炮艦,帶來“五口通商”屈辱歷史。

  曾經,這裏硝煙瀰漫、戰火紛飛。海峽兩岸的炮火,映紅了漁島小城漆黑夜晚。

  如今,這裏生態宜居、經濟發展,橫跨五洲的航線,串聯起東方特區世界情緣。

  從漁島小城到經濟特區,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40年發展之路,廈門篤定前行,用一次次精彩嬗變,向世界展示着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決心、成就與經驗。

  篳路藍縷,以啓山林。40年前,面對國家未來向何處去的時代命題,改革開放先行者們憑着“不搞改革開放,只有死路一條”的敏鋭判斷和“殺出一條血路”的壯志豪情先行先試,推動中國踏上開放發展的豪邁征程。而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廈門,憑藉通達陸海的便利條件和西接大陸、東鄰台灣的區位優勢,成為特區政策“先行者”之一。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在廈門島西北部湖裏地區劃出2.5平方公里作為經濟特區。1981年10月15日,廈門島西北部一個小漁村旁,一聲爆破巨響,正式拉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大幕。

  1982年1月,印尼華僑陳應登與廈門市簽訂投資合同,成為在廈門經濟特區獨資設廠的第一位外商。1983年,全國第一個以“國際”冠名的民用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正式通航。1984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廈門,寫下“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是年,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1985年,廈門設立新中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廈門的對外開放之路,每一步都堅定有力、敢為人先。

  鷺江潮湧,滄海放歌。40年歲月崢嶸,初心不泯。40年接力付出,不捨晝夜。放眼鷺島內外,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紛至沓來,通用電氣、戴爾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搶灘登陸,“廈門製造”銷往全球2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座胸懷滄海、向海而興的國際花園城市,以海納百川的包容開放氣度,備受世人矚目青睞。

  廈門的國際“朋友圈”在對外開放中不斷擴大。目前,廈門已陸續與13個外國城市結成國際友好交流城市,與20個外國城市建立國際友好城市關係,連續六次榮獲國際友城交流合作獎,與2000多個海外商協會、社團保持良好互動,同各國駐華使領館保持頻繁往來。菲律賓、新加坡等國更直接選擇在廈門設立總領事館。

  薪火相傳,絃歌不輟。放眼未來,廈門經濟特區正迎來開放發展新契機: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塑造廈門陸海聯動立體開放新格局;對標先進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促進廈門與世界經濟體系深度融合。

  時代選擇了廈門,廈門不負於時代。面對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時代新命題,廈門以行動為筆、汗水為墨,在打造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征程中,奮力書寫開放發展新答卷。□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07 字。

轉載請註明: 瞭望 | 從海防前線到開放前沿,40年間這個小漁島經歷了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