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進式延遲退休:“小步慢走”減少社會震動
退休政策調整,與一個國家的社保、就業、養老等多個系統息息相關,必須科學、審慎。資料圖。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國家人社部公開向社會徵求“十四五”規劃意見建議,截至本月30日。其中,“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已明確寫入中央關於制定“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備受社會關注。
事實上,早在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就提出“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此次“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在徵求意見結束後,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也將轉向具體實施階段。
退休政策調整,茲事體大。它與一個國家的社保、就業、養老等多個系統息息相關,因此必須科學、審慎。但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不繼續加深的趨勢,延遲退休已成必選項之一。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60週歲及以上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8.1%,而到“十四五”末,更將突破3億,所佔比例將上升到20%左右,從輕度老齡化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這一方面意味着人口紅利優勢不斷削弱,另一方面則預示着社會的養老壓力繼續加大。而延遲退休對這兩個方面的壓力都能有所緩解,形成對沖之效。
從現狀看,我國也具備延遲退休的現實條件。當前,我國的退休年齡為女職工50歲、女幹部55歲、男性60歲,且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平均退休年齡不到55歲。這種差異化、彈性化的退休制度,其實存在着不小的可塑性。如,一些專家就建議,女職工、女幹部的退休年齡可以率先調整,逐步向男性退休年齡靠近。此外,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仍在不斷提高,在2030年有望接近80歲,這也為延遲退休提供了年齡空間。
應該説,自2013年首次提出制定延遲退休政策,到當前即將進入實施階段,關於延遲退休的討論已經非常多,相關議題也早就由要不要延遲轉變到如何延遲。但我國的延遲退休大方向一直很明確,那就是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而非一步到位和一刀切。這是因為,延遲退休牽一髮而動全身,漸進式延遲,有利於凝聚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並將其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
日前出版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也已對此進一步明確,將按照小步慢走、彈性實施、強化激勵的思路,堅持統一規定同自願選擇相結合,小幅逐步調整,以減少社會震動,爭取更多支持。此一實施思路和路徑,既借鑑了國際通行經驗,也順應了國內的現實,體現了退休政策調整的科學和務實態度。
當然,具體實施方案和細則,還有待在徵求社會意見的基礎上制訂。比如,“小步慢走”的“小步”如何確定,是每年漸進延遲一“小步”,還是每若干年延遲一“大步”;“強化激勵”的激勵機制如何設計,才能給予不同羣體同樣的公平感;而延遲退休後,男女差齡退休的政策是否還需要繼續保持等關鍵細節,都需要科學確定。歸結到一點,就是既確保最大程度釋放延遲退休改革的紅利,也平衡好各方利益,體現政策調整的公平性。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正是其中的抓手之一,其重要性不容低估。同時也要看到,延遲退休政策的順利實施還需要配套的社保政策的支撐。諸如社保統籌改革、個人賬户制度的完善、養老保險基金額度充實等,都有必要同步推進。配套改革愈充分、愈完善,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實施就會愈順利,其在疏解養老壓力、延續人口紅利等方面的價值,也就將體現得愈充分。
編輯:何睿 校對: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