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老兵陳道良:富強起來的中國底氣更足了

由 高會雲 發佈於 綜合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捨身為國的歲月!”3月31日,家住景德鎮市珠山區昌河街道的老兵陳道良,一提起從軍的經歷就心潮澎湃。

出生於1934年的陳道良,是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人。1950年3月,時年16歲的陳道良報名參軍。由於文化基礎較好,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培訓後,陳道良順利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62師的一名文化教員。雖然當時年紀不大,但陳道良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在給文化基礎較差的戰友補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陳道良積極參加軍事訓練,刻苦學習軍事知識。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同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陳道良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62師,也開始積極備戰。文化知識和軍事知識都比較豐富的陳道良,被選調為62師炮兵團的炮兵觀察員。陳道良至今記得,當時部隊炮兵團組織了“準炮兵”展開培訓,卻沒有大炮。後來,有一個戰友開動腦筋,用木頭等材料仿製了一門大炮用於訓練,還因此受到了嘉獎。陳道良説:“儘管當時條件落後,但戰士們個個士氣旺盛,訓練時人人都非常刻苦。”

1953年3月,訓練已久的陳道良隨軍奔赴朝鮮戰場。陳道良告訴記者,在戰鬥前沿,為了隱蔽,戰士們住的是“貓耳洞”,一天到晚都悶熱潮濕;吃的食物則經常是壓縮餅乾和炒麪。但是,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戰士們依然保持飽滿的精神和高昂的鬥志,一心想着如何奮勇殺敵。

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發起金城反擊戰。第21軍負責在北漢江以東就地牽制南朝鮮軍使其不能西調。陳道良介紹,面對機械化武器裝備齊全的敵軍,戰士們前赴後繼,發起了一輪輪猛烈進攻。7月底,金城反擊戰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全面勝利結束。戰爭結束後,陳道良隨軍留在了朝鮮,幫助朝鮮進行戰後重建。

在朝鮮戰場上,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之大,令陳道良記憶深刻。1956年,退役回國後的陳道良,先後選擇了在陝西和四川的雷達生產企業工作。1974年,陳道良又來到了昌飛集團,作為一名超聲波探傷技術人員,一直默默無聞地為大國重器的生產貢獻自己的力量。“作為一名經過炮火洗禮的退役軍人,此刻我最想大聲地説一句,富強起來的中國,現在底氣更足了!”採訪快結束時陳道良如是表示。

“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珠山區昌河街道黨工委委員饒潔現場聆聽了陳道良講述的紅色故事後説,“陳道良老人的深情講述,讓我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激勵着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努力奮鬥。”

本報記者王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