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範安琪】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3月11日下午圓滿閉幕。新任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基金會副秘書長、澳門科技大學校董會秘書長陳季敏與會期間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就加強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教育、推動澳門深入參與國家航天事業建設等問題發表看法,強調“向世界講好中國製度優勢、向祖國內地講好澳門故事的重要舉措,有助於增強中國青年的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陳季敏同時表示,期待澳門首位航天員入駐中國空間站,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環球時報:作為新任的澳區全國政協委員,請您具體闡述一下您提案的內容,以及為何聚焦這兩方面?
陳季敏:今年兩會,我準備了兩個提案:一個是《關於在全國高校開展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教育的提案》,一個是《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立“跨區域人才共享”機制的提案》。
“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創舉,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體現,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實踐。高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的主陣地,“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已成為全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板塊,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是一個鮮活案例。加強澳門“一國兩制”成功實踐教育是向世界講好中國製度優勢、向祖國內地講好澳門故事的重要舉措,有助於增強中國青年的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自覺和歷史自信。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牽動各方。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發展既有政策、經濟、社會與科技方面等重大利好,同時又面臨着社會制度差異、科技研發轉化率不足等挑戰,在各地不斷出台優惠政策激烈競爭搶奪人才的情況下,為維持和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的吸引力,保證人才淨流入而不流失,同時從“搶人大戰”過渡至“跨區域人才共享”,引進、用好、留住人才,最大限度發揮人才效益,加速構建一體化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環球時報:您曾帶領澳門青少年多次參觀酒泉衞星發射基地、北京航天中心等,讓澳門青少年現場感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孩子們的反饋如何?您認為近距離感受中國的航天發展將給澳門青少年帶來哪些啓發和教育?
陳季敏:“中國的航天器飛得多高,中國人的頭就抬得多高。”2003年以來,為加深澳門青少年認識祖國在航天科普所取得的輝煌成果,瞭解國家多年來付出的工作及努力,在中國航天基金會的幫助下,我們組織澳門青少年航天科普夏令營,後又增設冬令營。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非常支持這項計劃。澳門青少年報名踴躍,他們透過活動接觸航天科技知識,學習中國航天人艱苦奮鬥、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的精神,珍惜青春年華,努力鑽研學問、獻身科學、為國服務。
作為中國航天基金會副秘書長,我曾數次親自帶團前往多個航天基地。戈壁灘上,天氣酷熱,氣氛也熱烈。在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之下,不少參加夏令營、交流團的同學告訴我,他們真正體會到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一批批澳門青少年懷愛國愛澳之心、立報國興澳之志,為今後人生道路儲備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環球時報:您所就職的澳門科技大學成立了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能否請您具體介紹一下它的成立背景、涉及內容和意義?
陳季敏:得到國家大力支持,在迴歸初期,澳門科技大學成為港澳地區最早參與國家首個深空探測高科技航天項目,並適時獲得嫦娥1號、2號飛行器探測月球的科學數據。在此基礎上,澳門科技大學成立太空科學研究所,並在2018年10月獲國家科技部批准,掛牌成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唯一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度參與國家深空探測計劃,承擔多項國家任務及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如嫦娥系列探月任務、天問系列探索計劃。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祖國太空科學與深空探測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撐,努力培養國家所需的行星科學高質量人才,組建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究團隊。同時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充分利用澳門的獨特優勢,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星科學研究中心,打造國際間行星科學高水平學術交流合作中心,塑造中國航天科技面向世界的視窗。
環球時報:您認為澳門將從哪些方面更加深入參與國家的未來航天事業,是否有可能從澳門選拔航天員入駐中國空間站?
陳季敏:近年,澳門更加積極參與國家航天事業。在澳門迴歸20週年之際,國家航天部門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主導,由澳門科技大學具體實施,籌備發射澳門首顆科學衞星。經過三年多準備,今年澳門即將發射“澳科一號”衞星,用於精密測量地球空間磁場的衞星。
航天及其相關產業代表國家尖端科技,通過高科技成果轉化與轉移,可與澳門發展多元產業和商業需求深入結合,未來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比如,推動航天高技術項目與金融、保險等領域合作,促進航天成果產業化培育和轉移,實現軍民融合發展,推動航天科技在澳門“一國兩制”新實踐中,在橫琴深合區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結出碩果。
去年國家宣佈選拔、培訓第四批預備航天員,給予澳門一個載荷專家名額,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工作。這一喜訊振奮了澳門各界,澳門受到國家特別關照,正吸引更多澳門優秀人才投身航天事業及相關高技術產業。因此,不少澳門青年科技工作者積極報名參與載荷專家澳門區的選拔,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派出“種子選手”。我們十分期待澳門首位航天員入駐中國空間站,為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環球時報:未來您還將重點做哪些工作?
陳季敏:為國家科技發展建言獻策,是我未來努力的一個重點。澳門迴歸以來,得益於中央的大力支持,從科技的旁觀者轉變為現在的積極參與者。在十多年時間內,經科技部批准,除了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還先後在澳門成立四個國家級科研平台,涉及中醫藥、半導體、物聯網與智慧城市、野外科學觀測等領域,這些基礎研究是澳門產生“高水平科技”和“硬科技”的重要來源,也令澳門成長為珠江口西岸現代科技的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他主持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快將澳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等科研部署與經費投入,一併納入國家層面統籌考慮,可推動澳門深度參與國家科技事業,引導澳門融入國家科技發展大局,為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