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川普上台後,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逆轉美國貿易逆差,特別是要縮小甚至是逆轉對華貿易逆差,於是他展開了一場史上最為浩大的貿易戰。
然而很打臉的一件事情是,自從貿易戰爆發後,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年年擴大。
2017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為2758億美元,2018這一數字為3233.2億美元。2020年由於是新冠年,屬於“非正常年份”,無法準確估計,但9月單月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307.5億美元,假如是在沒有疫情的正常情況下,把這個數據乘以12,中國全年對美貿易順差約為3690億美元,較之上一年再度擴大。
年年擴大的貿易逆差,意味着川普貿易戰的初衷之一,以失敗告終。
現在,同樣搞笑的事情也出現在印度身上了。
君應有記,自今年5月以來,莫迪便喊出了“自力更生”的口號,要讓“印度製造”替代國外進口。特別當中印發生邊境軍人衝突,自6月15日以後,印度國內洶湧的民族主義更是將這一運動推向高潮。
一時間,封殺數百款中國APP、限制中國投資、排斥中國基建一類的甚囂印度國內。
原以為印度會就此“硬”下去。然而,現在一個很尷尬的數據出來了:在截至9月份的過去6個月裏,中國在印度進口總額中所佔比例已從上一財年的13.7%升至18.3%。
也就是説,在印度抵制、排斥中國貨的這幾個月中,比之上一年,進口反而上升了近5個百分點,使用中國貨的印度人反而更多了。
好吧,只能説喊喊口號很容易,發泄發泄民族主義情緒也不難,但搞完這些後,生活與生存才是最主要的。
為什麼進口反而更多了?
按印度企業自己的話説,就是中國貨質量好,印度根本比不了,並且印度企業也依賴於中國的供應鏈。
比如印度生產包包的,有的直接從中國進口成品,即使有些自己生產的,從中國進口的相關配件佔比也高達60%,若是選用國產配件,先不説找不找得到替代,就算找得到,質量差一下子就比下去了,根本沒多少人願意用,國外客户也不願下訂單。
特別是在今年,當新冠流行與印度退出RCEP的雙重形勢下,更加劇了印度企業的上述壓力。
所以看到這裏就可以知道,印度同美國一樣,試圖抵制中國貨,也以失敗告終。
最後,説説印度的三點失敗之處:
一是不該讓意識形態掛帥
過度挑動國內的民族主義,對經濟建設與國家發展只會有害無益。比如封殺中國APP,損傷的只會是印度的就業;限制中國投資,損害的只會是印度的經濟;排斥中國對印度的基建,對印度的長遠發展也一定是毫無益處。
如果煽動民族主義是為了選票,尚能理解,但印度因為中印競爭、因為印巴之間的矛盾,就拒絕了“一帶一路”這樣的發展機遇,並讓“一帶一路”成為了它拒絕RCEP的戰術原因之一,那就難以理解了。(詳細參看《RCEP簽署,具有5個重要意義》)
二是不該與中國進行邊境消耗
與中國進行邊境對抗,首先就是數十萬大軍天文數字般的資源消耗。除此外,印度還要投入大量資金用於修建機場、道路等基礎設施,還要將大把的錢用於購買戰機等武器開支。
守富饒土地而不建,偏要將原本可用於建設國內富饒土地的大把資金,消耗到北部貧瘠土地上,實為不智。
三是不該與中國進行戰略對抗
蘇聯與美國對抗的結局,我們現在都知道了,蘇聯失敗的原因恐怕用一本書都總結不完,但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蘇聯的“內功”實力不及美國,最終被拖垮了。
如今的印度好像有也有這麼點味道,明明實力遠不及中國,卻還試圖與中國進行戰略對抗。
中國依託自身的內力,不斷在經濟、軍事、科技等方向全面爆發。
就以軍事來説吧,中國在航母與遠洋海軍建設、戰機研製與空軍現代化等方向大步前進,印度明明不具備競爭實力,卻還要展現出一副競爭態勢,結果給國外軍火商送去大把軍費,自身的國產航母與國產戰機一類的全都亂七八糟。
今年對峙期間,印度還在購買突擊步槍,連基本的槍支彈藥都造不好,又如何能與工業化的中國競爭?
再以貿易來説,2019年中印貿易總額928.4億美元,這僅僅只佔中國貿易總額的2%,這點點數量,就算全部損失掉了,中國都無所謂,還不要説你只是搞搞“抵制中國貨”,但這個數字卻是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
所以印度一系列騷操作,其實不怎麼明智。
相比之下,中國就顯得明智得多。過去這些年,我們不主動尋求對抗,也不去挑戰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我們不搞意識形態一類的東西,只要有利於中國經濟、有利於中國建設,便不拘形式的積極擁抱,以換取自身的極大發展。
於是,中國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不想動不動就説什麼中國五千年文明智慧一類的,只不過,印度1947年立國之時,較之1949年建國時的中國,早期印度的實力其實是比中國強的,但幾十年過後當時間來到2020年,印度卻遠遠落後於中國了,這應該不是沒有原因的。
(責編:金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