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的產能問題,真的是個謎
比亞迪的產能問題真的是個謎。手中訂單充足,產能不足是最大的問題,正積極擴充產能……這是比亞迪去年宣佈產能爬坡以來一直對外的表述。
這不,在最近,比亞迪還因為產能不足而公開道歉了。年初至今比亞迪DM-i超級混動車型已經預售了小半年,但很多車主卻遲遲拿不到車,不少人甚至等了將近四個月。因為新車的交付存在不同地區區別對待,比亞迪這幾天甚至還專門發了致歉函,並且明確了新訂單仍需平均三個半月的等待時間。這種場景,和去年比亞迪“漢”上市時一車難求的境地類似。
這些信息內,其實滿滿的凡爾賽意味——銷量不是問題,產量才是問題。比亞迪也一直在説:正積極擴充產能,預計12月產能提到月產8萬台超級混動,加上3萬台純電,可以做到單月11萬產量。
但擴充電車的產能真的有那麼難麼,要等到年底才可以解決麼?
很多人認為比亞迪在玩“飢渴營銷”,以產能不足為藉口,在炒作新車上市。
或許難買到的車才值得珍惜,但問題是,賣電動汽車的廠商還有特斯拉、蔚來、理想和小鵬等,小米、百度等也躍躍欲試,上汽、北汽等傳統廠商的電動化力度也很大,市場機遇稍縱即逝。
消費者買不到你家的車也不會等你的產品到位,直接去選其他家了。在競爭這麼激烈的市場,品牌沒有絕對優勢的比亞迪,玩飢渴營銷是非常危險的,玩過火了反而會失去大量的市場份額,到最後“玩火自焚”。
不過,探究一下比亞迪的財報,或許能找到產能不足的一些蛛絲馬跡。比亞迪賣電動車並不賺錢,但也不虧錢,不像蔚來、小鵬和理想這樣,賣得越多虧越多,比亞迪的電動車銷售處於一個臨界點上。
從很多詭異的現象中,我們也能找到比亞迪在操控產能的痕跡:之前被認為一車難求的比亞迪“漢”,在春節後產銷量好不容易恢復到每個月1萬台以上之後,在4月卻又奇怪地掉到了8177台,與之對應的是,有消息稱DM-i超級混動車型累計訂單已經超10萬台,漢的產能要給混動讓路?
有可能現在這個對市場而言“嚴重不足”的產能,對現在階段的比亞迪來説是“剛剛好”。
比亞迪自產電池和芯片,以及多種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作為一家罕見地走全產業鏈模式的公司,比亞迪不僅在賣車,還要兼顧自家電動車的配套,汽車的產能要兼顧電池和芯片的產能,這些介於內部配套和獨立供貨之間的子部門,盈虧平衡都是需要統一考量的。
以上情況種種,大致可以看到,要兼顧整車、電池、芯片等等多個子部門營收平衡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商業測算,更何況電動汽車的產品更新,要大大快於燃油車,最近幾年市場上的新電動車車型像下餃子一樣的上市,競爭可謂異常激烈,整個商業測算稍有紕漏,都會因為庫存的增加(市場變化太快,整車不能有庫存,電池和芯片也不能有很大的庫存),進而導致業務虧損。
所以,作為一種結合財務數據和市場表現的綜合猜測,小編認為,比亞迪很可能在玩一場精準的遊戲,產能不足的被動局面,可能是在進行主動的“限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