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建議提案辦理“進度條”,讓民意互動“看得見”| 新京報社論
正是因為有這樣年復一年的互動和碰撞,才使得民意源源不斷地轉變為政府意志、國家意志,進而轉化為民眾的獲得感。
國新辦於2月23日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2021年國務院部門辦理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和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工作有關情況。圖/國新網
新京報社論
2022年全國兩會將啓之際,國新辦2月23日召開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多部門介紹2021年相關建議提案的進展情況。
數據顯示,2021年國務院部門共辦理兩會期間代表建議8666件,委員提案5718件,分別佔總數的96.4%和93.4%。各部門認真研究代表、委員的意見建議,共採納代表、委員所提意見建議4300多條,出台相關政策措施1600多項,有力推動了社會各領域的發展。
國務院部門向全社會公開曬出建議提案辦理“進度條”,這樣的做法值得肯定。事實上,早在2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經公開披露了2021年國務院部門辦理兩會期間建議提案的總體情況。此番多個部門逐一曬“進度條”,顯然更有針對性,也充分體現了提升政府決策和履職水平的決心。
每年的全國兩會,都是民意與政府良性互動的關鍵場域。來自各地各行各業的代表和委員,都會提出很多關乎改革發展和民生福祉的建議和提案。
這些建議和提案不僅凝聚着代表、委員的智慧和心血,也反映出基層一線、社會生活的焦點、熱點、痛點和堵點。
認真傾聽這些建議和提案,並在決策、施政過程中多有體現,乃至吸納建議提案的精髓,使之成為相應的政策措施,而不使其成為“沉沒的聲音”,是一件關乎科學民主決策的大事。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年復一年的互動和碰撞,才使得民意源源不斷地轉變為政府意志、國家意志,進而轉化為民眾的獲得感。
由此連接起來的,不僅僅是政府部門和代表、委員,也連接起了政府與民眾。在我國,行政機關認真研究、採納、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並予以回覆,這是行政機關必須履行的法定程序,更是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體現。
從這次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看,各部門均高度重視建議提案,並把吸納民意作為出台政策的重要來源。這種積極的做法意味着,把代表、委員的真知灼見更好地體現到政府工作中,已成為各部門的共識。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 分會場的記者舉手提問。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當然,建議也好,提案也罷,總會有個輕重緩急,有的能夠馬上就辦,有的可能需要進一步調研評估,這些都需要向社會講清楚,給民眾一個明確的預期。
無論如何,“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應成為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規則。很多時候,是否踐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恰恰就體現在一個個行政細節中。
政府部門回應社會關切,吸納民意匯聚民智,也不能僅僅侷限於辦理好一件件成型的建議提案,還應該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公開與代表、委員良好溝通。
地方上、行業上的重大事項、重大決策,要主動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參與調研;一些關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議題,也要及時與代表和委員溝通;那些代表、委員反映較為集中的問題、民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市場主體反映強烈的痛點,更要專題研究解決。
此外,吸納代表、委員建議提案,也不應該僅僅限定在全國兩會期間。就代表、委員而言,建言獻策要做到常態化;就政府部門而言,對相關意見的採納和辦理也要實現常態化。
説到底,暢通民意表達、民智集納的渠道,並及時公開“時間表”“進度條”,無疑會最大限度地提升政府依法決策的水平,也會最大限度增進整個社會的福祉。而政府在主導日常治理的過程中,也該像曬“進度條”那樣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