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海發佈消息,3月3日至3月20日,全市各級各類志願服務組織依託“上海志願者”網站和小程序,發佈“疫情防控”志願服務項目1946個,招募並上崗志願者4.6萬人,安全有序參與疫情防控,主要協助做好排查登記、測温驗碼、核酸檢測、秩序引導、物資配送、防疫宣傳、心理疏導、信息闢謠、外語翻譯等工作,累計服務52.2萬小時,人均服務11.13小時。
哪有什麼從天而降的大英雄,不過是挺身而出的平凡人。疫情之下,除了“白衣天使”、基層社區幹部等奮戰在一線,普通人也互幫互助、共渡難關。微光成炬,他們不分年齡、國籍、職業,用微光照亮抗疫的前行之路。
浦東新區
民宿對醫護人員免費
民宿老闆免費為醫護人員提供住宿。鄭峯/攝
近日,許多醫務人員開啓了“以辦公室為家”的模式。然而,張江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卻住進了整潔的民宿,早晨有免費早餐,“回家”還有3只漂亮的貓咪等待。
3月19日中午,全科醫師石江在前台辦好入住手續,第一件事就是擼貓。他説:“我也養了一隻貓,身上有貓味,所以它一點不怕我。”前一天,石江跑了20個樓棟上門採樣,披星戴月回到小區聽保安説第二天“只進不出”,他趕緊回家收拾了換洗衣服,貓都沒來得及抱,就趕回了單位,“單位那麼忙,我可不能‘非戰鬥減員’”。
回到辦公室後,石江打了幾個流調電話,夜深了就在辦公室湊合了一夜。第二天,張江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主任劉莉告訴他,“住到川沙路2500號的花築民宿去,那裏的老闆願意提供房間給醫護人員。”原來,民宿主人丁珍羣的兒子、媳婦都是醫師,願意招待白衣天使,“住着方便、喜歡就好,我們現在不收錢”。
這家民宿才開了兩年,一晚費用300元到500元。丁珍羣説:“防疫醫生、護士貢獻那麼大,這麼小的事情不值一提。”
民宿“藏”在一片村宅裏,白色的三層小樓,十幾個房間,有專業店長和保潔服務。早餐是丁珍羣和阿姨一起做的,大堂裏的3只貓是家裏養的,透着一股濃濃的家的氣氛。
全科醫師倪方芳感嘆:“這裏比我想象的要好太多了。”不過,民宿再好,她還是盼望早點回家。家有高三女兒,天天牽掛。她負責的片區有兩個因為封控需要解決血透問題的病人,聯繫接收醫院、協調轉運車輛,忙得不可開交;而日常的病房、門診,以及流調、核酸採樣等,一樣也不能少,“住在家裏反而影響女兒”。
護士鄧芸有一對兒女,哥哥上5年級,妹妹上3年級,夜班下班後第一件事就是跟孩子們視頻聊天:“看,媽媽住的民宿漂亮嗎?”小朋友們發出驚歎聲,爭着和媽媽彙報在奶奶家的一天生活,做體操、上網課、做作業……“奶奶做了我們最愛吃的紅糖粑粑,媽媽,我們給你留了一個!”
記者 宋寧華 特約通訊員 張琪
閔行區
外籍志願者來加盟
樸昌柱(左)在幫助外籍人士。虹橋鎮供圖
閔行區虹橋鎮錦繡江南小區居住着許多外籍人士,其中韓國籍居民超過三分之一。為了和外籍居民溝通無阻,虹橋鎮防控辦和錦繡江南居委特別招募了外籍志願者。
3月18日是虹橋鎮集中核酸篩查的首日。一早,五六名韓籍志願者已經來到核酸篩查現場,他們要承擔現場的外籍人士引導和翻譯工作。
韓籍居民樸昌柱就是其中一員,他説:“我是小區居民,在上海也有20年了,本身也熱愛做公益,我還是韓籍人士羣的羣主,現在羣裏有1100多位居民。疫情工作是大家的事情,做志願者工作當仁不讓。”受居委的委託,他會提前將告知書、核酸檢測的登記攻略等信息發到羣裏,一一告知。
在名都古北社區,也有一名12歲的韓國籍小志願者。談及當志願者的初衷,孩子媽媽表示,沒有想其他的,就是想讓孩子鍛鍊一下,因為孩子爸爸是韓國人,孩子會講韓語,可以幫助韓國籍的居民做好引導工作。
其實,在這之前,這名小志願者就跟隨爸爸媽媽幹起了送快遞的“工作”,在送快遞的過程中感覺收穫很多,學到了很多書本中、學校裏掌握不到的東西。這名小志願者笑着説,“我今天用到了中文、韓語、英語三種語言,既是幫助別人,也是書本外的實踐,覺得非常有意義。”
通訊員 閔軒 記者 魯哲
金山區
“大白”爸爸讓兒子吃驚
陳磊在小區為居民採樣。山陽鎮供圖
“陳俊逸!”
“咦,爸爸,怎麼是你?!你不是在做志願者麼?”
在3月19日傍晚的金山區山陽鎮金悦華庭小區核酸採樣現場,34歲的陳磊由一名“秩序引導者”轉換成“採樣醫生”,讓前來做核酸檢測的兒子大吃一驚。
原來,家住金悦華庭小區的陳磊是金山一家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社區科科長。3月12日,一早起來準備上班的陳磊,忽然發現小區樓道被閉環管理了。看到同事們這麼忙,“關在家裏”的陳磊心裏很不是滋味。樓道共有11層,他看到樓組長年紀大了,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主動當起志願者,做好每天兩次的樓道消毒工作,還幫3户居家隔離的鄰居將門口垃圾拿到樓道口。陳磊的熱心服務也感染到了他人,之後,鄰居魏智辰和他一起消毒。
3月13日,小區實行閉環管理。3月19日下午1時許,小區進行第四次核酸檢測。樓道解封后的陳磊主動報名擔任了核酸檢測現場志願者,在小區1號點位引導居民有序檢測。他聽居民們反映,之前這個點位都是安排兩名採樣醫生,這次只安排了一個,檢測速度有點慢。沒多久,他就主動找到了採樣團隊負責人和居委會幹部。因為之前他多次“請戰”,所以大家都知道他。隨後,他馬上脱掉一級防護服,換上了二級防護服,切換成了一名“採樣醫生”,於是,也出現了開頭的暖心一幕。
回到家已是第二天凌晨5點多,令陳磊驚喜且感動的是,推開家門的那一刻,懂事的兒子送給他一件暖心的禮物——一個剛剛親手捏製、寫有“加油必勝”的“白衣衞士”小泥人。
更巧的是,當他有空打開手機時,發現還有一個未接來電,電話是山陽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李瀾打來的——“今天下午你們小區採樣醫生緊缺,能否去現場幫忙採樣?”
通訊員 王萍 記者 屠瑜
虹口區
“逆行”的順豐小哥
3位順豐小哥化身“大白”
前陣子有媒體報道了3位順豐小哥化身“大白”,在虹口區的封閉小區主動請纓做志願者的故事。記者找到了其中一名小哥汪雄彪。
汪雄彪是名90後,和家人租住在四川北路的一處舊式里弄內。小區封閉管理那天他上早班,從凌晨4時一直工作到下午1時,吃過晚飯便早早睡下了。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被封閉在小區,他馬上致電單位領導報備。“好好配合居委,為大家做點事。”電話那頭,單位領導鼓勵他參加志願服務,這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可是把想法告訴妻子時,汪雄彪猶豫了。妻子懷孕7個月,正是需要家人照顧的時候,在外跑動還有感染病毒的可能。但汪雄彪沒有想到,妻子對他當志願者的想法大力支持:“你是黨員又是退役軍人,這個時候你不上誰上?你應該挺身而出。”於是,第二天汪雄彪和同事脱下快遞服穿上了隔離服化身“大白”,奔波在弄堂的每一條小巷中。
汪雄彪和同事們每天的服務內容是把大門口貨架上的物資、菜品運送進小區,再按照地址分發到每個門棟前的貨架上。路過的爺爺奶奶經常向他豎起大拇指,説“小夥子真棒”,並叮囑他注意防護,多注意休息。小區封閉管理的前3天,單位領導都會來到小區門口遠遠地望着他們,給他們“隔空”加油鼓勁,這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做志願者的這幾天,看着忙進忙出的小區黨員、志願者幫助服務居民,汪雄彪再一次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他説:“希望盡己所能幫到大家,把志願服務做下去。”
通訊員 張城凱 記者 袁瑋
寶山區
篩查背後的“蝙蝠俠”
友誼路街道供圖
這幾天,在友誼轄區內各核酸檢測現場,細心的居民發現,負責登記核酸檢測人員信息的志願者身邊都有這樣的標準“三件套”:電腦、掃碼器和打印機。在“三件套”的幫助下,核酸檢測工作高效有序展開,離不開技術志願者們的全力支持。
3月17日晚,友誼路街道黨工委接市防控辦要求,於3月18日至3月20日對轄區居村民開展免費核酸檢測。要在3天內分批完成轄區內89個小區、14萬餘人核酸篩查工作,背後需要大量的技術設備和技術人員支撐保障。
友誼路街道第一時間通過線上線下志願服務平台、黨建聯盟等,面向社會招募熟悉網絡、計算機技術的志願者,很快就招募起一支近30人的技術保障志願服務隊。他們中,有企業老總、學校老師、社會組織負責人、IT技術愛好者,還有上海移動的專業人員。他們像蝙蝠俠,帶着使命從天而降。
3月18日深夜至19日凌晨,他們或步行,或乘車,或騎助動車奔走在友誼轄區十幾個點位上,為即將到來的新一批小區核酸檢測連夜進行調試保障。
核酸檢測點一般都選擇在小區公共廣場或是開闊的停車場,這些區域相對遠離居委辦公場地,兩名技術保障人員先後來到三個小區,分別從居民家、居委活動室等接出網絡線路,一路鋪設到核酸檢測點,非常細心地粘好地貼,防止人員踩踏或者絆倒。從清晨到晚上,從深夜到黎明,他們一次次調試設備,累了就找個角落或是在自己的車上小憩一會兒,然後繼續投入到工作中。
天又亮了,大部分小區順利開始了一天的檢測。他們又分組奔赴不同點位,駐點提供現場安全保障,隨時應對現場突發狀況。
“這裏的打印機壞了,誰能幫忙看一下呀?”“下大雨了,電腦好像淋壞了,誰有備用的嗎?”“這裏怎麼沒網了,有人能修一下嗎?”……只要現場志願者一聲呼喚,技術保障團隊人員就第一時間出現在搶險現場。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普通市民,這3天的核酸檢測運行才順利完成。
記者 郭劍烽
普陀區
收穫了很多,值得!
季英俊(前排右二)和小區志願者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昨天,家住萬里街道最大居民區頤和華城的居民季英俊,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句感言:“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天之一”,並附上一組他和夥伴們在社區做抗疫志願者的照片。“第一次做志願者,而且是抗疫志願者,我覺得收穫了很多,值得!”他説。
今年23歲的季英俊,是上海一嗨汽車租賃有限公司政企事業部大客户經理,平時他很少參與社區的事情。前天上午,季英俊在刷手機,發現住的小區封閉了。一個朋友告訴他,自己被隔離在商場,家裏菜沒人吃,請他去她家拿菜。路上,小區一位老奶奶也送了他一點菜,還帶他去參觀她在小菜地裏種的青菜。“我感覺很温暖,大家都在為小區防控疫情作貢獻,我也不能閒着,就決定參加社區的志願服務。”
到了居委會,季英俊馬上加入志願者隊伍,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幫助建立每一棟樓的樓棟羣,為做核酸檢測做準備。他一一核對名字,杜絕任何差錯。幾個小時過去,樓棟羣都建好了,這時,季英俊才想起來午飯還沒有吃……在核酸檢測現場,季英俊和其他志願者一起,維持秩序,幫居民在手機上截屏等,連續奮戰5個小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全部檢測完畢,大家又開會總結梳理當天的工作,完善第二天的核酸檢測計劃。
昨天是小區第二次核酸採樣的日子,因為志願者“總指揮”臨時有事不能到崗,季英俊成了當天的召集人。他一大早就在志願者羣裏發佈了相關工作提示,按照樓棟志願者、核酸檢測志願者的工作職責分工好。他主抓區塊長,區塊長抓樓棟,效率一下就提上去了。下午1時多,醫務人員來到小區,季英俊帶領志願者們早早做好準備,協助醫務人員開始了緊張而忙碌的工作。
儘管下着雨,季英俊和志願者們有序安排居民做核酸檢測,小孩和老人優先檢測,業主租户完全配合,到下午5時就完成了全部1500户近5000人的核酸檢測。
記者 江躍中
奉賢區
“紅馬甲”成為生力軍
奉賢“紅馬甲”志願者。奉賢區供圖
在奉賢區,有一羣人成為了本次抗疫的生力軍,他們是黨員、幹部、普通市民、新奉賢人、外國人……但他們又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紅馬甲”。68歲的奉賢居民陳蓮芳説:“見過他們,但不記得叫什麼,只記得,每次來穿件紅馬甲。”
陳蓮芳所在小區,奉賢區奉浦街道九華苑,居住有850多名老年人,是一個“宅家小區”。“老年人一早一晚要下樓動動腿,定期還要剪頭髮,我們希望小區裏可以解決呀。”這是陳蓮芳第一次見“紅馬甲”時説的話。沒過幾天,陳蓮芳發現,從自家樓棟到最近的小區健身點間,鋪了一條青石板小路,來回只需2分鐘。不僅如此,其他樓棟也做了這樣的設置,方便老人就近鍛鍊。“很開心,真的好想知道他是誰,當面感謝他。”
在金匯鎮齊賢學校這個臨時核酸檢測點,10名教師主動穿上紅馬甲,投入到現場工作中。短短一個多小時,服務的檢測人數就達1200人。
不僅城區,鄉村也有“紅馬甲”的身影。在西渡街道五宅村,有一支特殊的“紅馬甲”隊伍,他們由村民組長、老黨員、老同志組成,平均年齡65歲。村幹部沈波介紹説,有一名老黨員,平日都不敢走夜路的,但聽説村裏發生確診病例,她二話不説就出門幫忙了。還有一名老黨員,名叫褚玉歡。每次村裏的防控志願,他從未缺席。
一京東快遞小哥的工作地點在莊行鎮東風村,村裏的情況他都瞭解,在這特殊時期,他主動跑到村委會,參加東風村核酸檢測點的志願工作。
在金海街道,住着200多位外國友人,他們也需要參與到網格化、切塊式核酸篩查中。擅長外語的小杜,直接披上紅馬甲,承擔起外國人士核酸檢測的工作,並通過社交軟件將核酸報告結果發送給他們。交流的背後,是跨越國界的愛心傳遞。
記者 李一能 通訊員 孫燕
新民眼工作室
編輯 | 顧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