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深處有一羣“煤河”守護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韓榮
立春剛過,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隨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從山西省大同市出發,驅車兩個小時來到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的燕山腳下。開車繼續順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上,就來到了大秦線工作條件最艱苦的線路車間――王家灣線路車間。這是一座坐落在半山中的安靜小院,今年春節期間,這裏的職工們在山間堅守崗位,守護着大秦鐵路上源源不斷流出的“煤河”……
早上7點,王家灣線路車間青年職工王志明吃過早飯後來到工具房,檢查着每天上道作業所需的工具。道尺、鐵錘、記錄本……別小看這些工具,日常檢查線路時一樣都不能落下。看到旁邊一把鐵鍬把有點松,他用力緊了緊;隨後又試用了螺栓機,一拉線繩機器嘟嘟響起,他才放心……
大秦鐵路是我國首條雙線電氣化重載運煤專線。王志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從1988年開始,王家灣線路車間始終擔負着大秦線最艱險地段,56公里線路的維修任務。橋樑隧道佔到這個車間管轄線路總長的82%,還有12%的大長坡道。王志明説,“這條路大型養路機械進不來,幾乎都要靠人工養護。”
上午10時,調度命令下達,王志明和工友們帶着6名“新兵”進入隧道開始作業,這6個年輕人都是去年剛剛從學校畢業。隧道內漆黑,即使是戴上頭燈,能見度最多也只有5米,空氣也不流通。在維護過程中有列車經過時,王志明會提前招呼大家進入避車洞內躲避。
隧道內列車呼嘯而過,半封閉的環境和軌道上長年累月積累的煤灰隨着列車的駛過飛舞起來,充斥在隧道的所有角落,讓人呼吸困難,睜不開眼。當列車駛過後,“新兵”燕鵬飛和他的工友們臉上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煤灰。第一次看到這樣的自己時,燕鵬飛忍不住自拍留念發給朋友看,“大家都説我不像鐵路工人,反而像下井礦工。”
去年入冬以來,大秦線電煤保供運量增大,王家灣線路車間隨着重載車流的密度加大,養護壓力也隨之增加。車間黨總支書記樊向陽告訴記者,每當有重載列車途經王家灣時,經常會同時扭出三四條曲線、七八個起伏,車頭和車尾的高度落差最多能超過10層樓。“如果一個年輕的重載司機能夠安全平穩地通過我們管轄的路段,那他一定就算合格了,但同時也給我們的養護維修帶來嚴峻考驗。”
由於飛速行駛的車輛會對鋼軌產生衝擊,因此除了日常巡檢,鐵路部門定時設置“天窗點”(可施工和維修時間)維護線路。
在過去,王家灣線路車間每月平均有9個天窗點,隨着電煤保供的壓力加大,最緊張時一個月只有3個天窗點。“維修養護的時間少了,但是線路可能出現的病害更多了,我們的壓力也隨之增加。”樊向陽説。
為保障列車運輸安全,王志明已經半多個月沒回過家。他的家在山西大同市,每次回家他都要經歷從汽車到火車再到汽車的路途顛簸。王志明説,春節期間每次給家裏打電話,最害怕的就是孩子問“爸爸你什麼時候回來”。但他不覺得苦,“這都是應該的,相比過去老一輩王家灣人,現在的條件已經好多了。”
王家灣線路車間剛設立時,工作環境比現在艱苦多了。“兩山夾一橋,天上無飛鳥,風吹石頭跑,吃水下河舀”是當地老百姓對之前生活環境的調侃。樊向陽回憶,開始時職工吃水都困難,光拉水就累死過3頭毛驢。沒有通信設施,沒有人煙,幾個星期難見一次家人,有時大雪封山,需要步行幾個小時才能前往最近的鄉鎮,搭乘鄉村公交車輾轉進城才能再坐火車回家。
近些年,經過不斷建設,王家灣線路車間的生活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每次聽到老師傅們講起過去的故事,李鐵明總覺得心潮澎湃。事實上,在來到王家灣線路車間工作前,李鐵明根本沒想到這裏的工作環境會如此艱苦。“剛來的時候看到這樣的環境想過離開,但是隨着對王家灣車間的瞭解,也慢慢愛上了這裏。”
半山腰上蜿蜒的鋼鐵巨龍穿梭在燕山山脈之中,車間小院旁邊的山坡上鑲嵌着“堅守”兩個大字,這是車間的職工們用石塊壘成的。
杜洪鑫是去年來到王家灣線路車間的,也是6個年輕人當中唯一的一個本科生。儘管剛來時有諸多不適應,但他還是選擇留在這裏。“年輕人要到最一線、最艱苦的地方去磨練,相信在任何崗位上都能發光發熱。”杜洪鑫説。
正是憑藉着一代又一代王家灣人的默默堅守,王家灣線路車間取得了連續33年安全生產無事故的驕人成績。“這都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王家灣人地默默堅守和付出,他們就像道釘一樣堅守在大秦線上。”樊向陽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