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兒
這世上有這樣一羣人,他們年齡不小了,理應離開父母過屬於自己的生活。但是,他們好像沒長大一樣,思想停留在嬰兒階段,只想着自己且承擔不起家庭責任,遇到困難,只知道無底線地向父母索取。
三十四歲的陳女士,是一位三歲孩子的媽媽。不過,她和絕大多數媽媽不同,根本無法獨立地生活。雖然已經人到中年,她依然覺得自己沒有長大,居住的房間裏,貼滿了美少女戰士、蠟筆小新的貼花,穿衣風格也非常幼稚,就像一個幼小的孩子一樣。生活中,陳女士還依賴父母成癮,至今簡單的洗衣做飯,依然是父母幫忙。
看見這件事情時,我第一直覺就是,這根本不像一個健康的成年人!果然,據説有醫生提醒這位巨嬰媽媽,這是心理障礙,俗稱“成人幼稚病”,是“彼得·潘綜合徵”需要治療。
▶成人成家後,依然依賴父母成癮,警惕心理出現問題有資料顯示,彼得·潘綜合徵是指,成年人在面對複雜、激烈的社會環境中掙扎求存時,內心渴望迴歸到孩子的世界。而當這種心態發展到極端的時候,就會以為地沉浸在幻想當中,拒絕長大。
上面的案例中,這位媽媽拒絕長大,孩子都三歲了,還依賴父母成癮,讓父母幫自己洗衣服做飯,在生理上早已成年的階段,依然過着巨嬰的生活,實在是可悲、可嘆。如果沒有發現並且及時治療,這類成年人,擁有孩子一樣脆弱的心理、較強的依賴性,很難成為合格的父母,對孩子負責。而且,將來還會淪為“啃老一族”,榨乾父母的血汗錢。
▶為什麼有的人,成年後活得像巨嬰一樣?我們都知道,成年人固然要面臨殘酷的生存環境,十分的不容易。但是,成年人也有自己的好處,比如自由地規劃自己的人生、合法地賺取金錢等等。為什麼有的人長大成人了,還貪戀孩子的生活狀態,甚至生活得像一個孩子一樣呢?
①作為成年人,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是孩子最容易幻想成為的對象。如果父母作為成年人,向孩子傳遞的都是消極的、悲觀的、失敗的形象,孩子心裏對“大人”的形象會發自內心的牴觸,所以他們就會拒絕長大,漸漸成為一個長不大的“巨嬰”。
生活中,很多父母並不合格,他們幼稚、沒有責任心、以自我為中心,動不動就傷害孩子。孩子成年後,受父母形象的影響,也很難成人成才,心理容易出現問題。
②父母習慣大包大攬,沒有給孩子成長的機會
孩子長大後,成為了成年人,不可避免地面對沉重的磨難,各種生活壓力。比如,升學壓力、找工作壓力、尋找配偶的壓力等等。不過,有的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攬,並沒有給孩子成長的機會,導致孩子老大不小了,活得依然像是“巨嬰”。
像娛樂圈的男明星朱雨辰,上大學的時候,一個精力充沛的大小夥子,明明能夠自理,媽媽還捨不得放手,跑前跑後地照料。旁觀者都感覺到壓抑,母子倆卻習以為常。果然,年過四十的朱雨辰因為媽媽的“遮風擋雨”、細心照顧,遠不如同齡人成熟。
③社會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讓孩子自身逃避的心態
現在的孩子,從少不更事,到面臨成熟、求生存,壓力非常大。就拿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來説,上學的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讀書人,但是一畢業,社會就給了他們“大人”的身份,需要面臨催婚、高房價、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以,“拒絕長大”就成為很多人的選擇。
▶如何避免孩子成長為一個“巨嬰”?
社會是非常殘酷的,時間的流逝也是非常無情的。孩子遲遲不長大,不學着成為自己的“頂樑柱”,等到父母不在,他們很難在這個社會生存。所以,父母養育孩子,要警惕孩子成長為一個“巨嬰”:
①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不要一味包辦。父母都是愛孩子、心疼孩子的。如果孩子生活上遇到困難,父母多半忍不住幫忙。但是,父母不可能一輩子照顧孩子,幫孩子解決難題。所以,在父母有生之年,還是要學會早點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他獨立生存的能力。
②父母給孩子樹立一個成熟大人的形象。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的孩子,甚至會成長為眼中父母的樣子。所以,父母教育孩子,也要不忘約束自己的言行,時刻督促自己應該是成為,一位有責任心、有能力的成熟大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避免效仿父母,成為“巨嬰”。
【話題討論:你見過巨嬰嗎?】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