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加速全面領先,純電車崛起,高性能車存在的意義僅是情懷?

由 巫馬言 發佈於 綜合

文/土木

如果告訴你一輛車的0-96公里加速時間為 1.1 秒,你可能沒有概念。做個比喻:就相當於1.1秒內這輛車推你的加速度等於跳樓速度的2.5倍。聽起來很科幻,但特斯拉的Roadster 2加裝SpaceX選裝包後就能做到。

作為對比:保時捷918 Spyder百公里加速時間2.5秒;道奇挑戰者SRT百公里加速時間:2.3秒;布加迪馳龍百公里加速時間2.3秒。

隨着電氣化時代的推進,不説上述這些離普通人生活太遠的超跑,新能源車型在家用車領域的性能表現都已經達到甚至超越AMG、M Power、RS之類的高性能車型。零百加速不在5秒內似乎都不值得拿出來做宣傳,幾十萬的價格就能享受到傳統百萬性能車的加速性能。

不禁讓人思考,傳統的高性能車型除了不同的外觀和發動機聲浪,對於普通大眾而言還有什麼意義?

先説結論:純電車對普通消費者的體驗提升巨大,但傳統高性能車依然有它存在的意義並且難以取代。

性能的體現是全方位的

首先,性能車的優點,不僅僅體現在動力上,還包括懸掛、剎車等因素,這些東西和是否電動關係並不大,它需要考慮的設計是從性能出發,犧牲造價、空間等一系列因素。

雖然電動車的加速性能強悍,如果按照性能車設計的電車,應當可以吊打燃油車。但加速只是性能的一方面。

畢竟直線加速對電動車來説是有明顯優勢的。比如在街道上紅綠燈起步是從0開始的靜止加速,或是慢速起步後全力加速,電動車的低扭和電機的快速響應都有絕對的優勢。就算在高速上120 km/h巡航時加速超車,電機輸出也不會出現明顯減弱。

但是從極速、賽道性能、動力輸出持續性等方面來講,電動車仍有許多短板。其中包括:可能需要多級變速器、解決電池輸出過熱問題,此外還有電池導致的車體過重因素。所以純電車想在純性能領域全面擊敗傳統燃油車,是有很大難度的。而目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電動車,並不便宜。比如特斯拉的model s plaid、蔚來EP9、保時捷等。

並且目前的電動車使用場景多是在日常駕駛和代步,而大馬力性能車則是吸引小眾車迷去玩改裝、跑賽道。真正扼殺大馬力性能車的不是電動車的普及而是排放標準的提高與法規的嚴苛。

傳統性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

整個行業的電氣化轉型顯然也必將影響傳統的高性能車,所以一眾車企也已經開始進行新的嘗試,比如混動。AMG GT63S E PERFORMANCE、BMW XM等,可以看出行業內的統一認知都是做混動化。

利用電機的獨立模塊化特性和扭矩輸出特性,來彌補機械結構上實現四輪分配扭矩的負擔,以及改善燃油引擎的低扭不足特性。也已經成為生產高性能車型車企的共識。

目前來看,結合燃油引擎和電機的雙重優勢,降低複雜機械結構的成本,以綜合提升一輛性能車的直線加速能力、彎道抓地能力、剎車控制能力、綜合散熱能力等,也將是傳統性能車的發展方向。

其實傳動性能車對於它們的追隨者而言,提供給他們的不只是速度,還有激情。這個激情是直接的操控感受,也就是主觀駕駛性。這個主觀駕駛性包括了聲浪、路感、變速箱感受、溝通感、參與感等等。這些對於電動車來説還是難以滿足的,這也是性能車難以被取代的原因。

寫在最後:

性能並不是只有加速這一個方面,而是包含了其他各種因素的。並且就算電動車能夠全面超越傳統性能車,但是駕駛感受上卻是難以企及。電動車的發展對於大多數消費者來説確實是受惠很大的,畢竟花更少的錢就能獲得更好的動力體驗。但對於真正熱愛性能車的玩家來説,它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目前電動時代來臨之前,傳統高性能車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