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北京12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昶榮)近日,“70萬一針的天價藥進醫保”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為使羣眾對“靈魂砍價”背後的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有更加全面、客觀的認識和了解,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相關負責人接受了媒體採訪。
12月3日,國家醫保局公佈了2021年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結果,網絡熱議的70萬元一針的諾西那生鈉也被納入醫保目錄中。當天,央視對外公佈了該藥的談判視頻,“希望企業拿出更有誠意的報價,每一個小羣體都不該被放棄。”談判專家為諾西那生鈉所治療的罕見病羣體的發聲引來眾多網友點贊。最終,經過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談判,該藥的價格從每瓶53680元被砍到了33000元,被網友們稱為又一場“靈魂砍價”。
相關負責人表示,談判專家在醫保基金能夠承受並且企業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努力為老百姓爭取更為優惠的價格,這就是“靈魂砍價”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談判現場,企業代表8次離席商談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疑問,談判現場不讓企業報價,由專家直接亮出底價,看企業能不能接受豈不更直接?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現行談判規則,現場談判由企業方、醫保方共同參加,企業方由授權談判代表、醫保方由談判組組長主談,現場決定談判結果。首先由企業方報價,企業方有兩次機會報價並確認。如企業第二次確認後的價格高於醫保方談判底價的115%(不含),談判失敗,自動終止。如企業第二次確認後的價格不高於醫保方談判底價的115%,進入雙方磋商環節。雙方最終達成一致的價格必須不高於醫保方談判底價。談判過程中,企業授權代表可通過電話等方式請示,但應現場給出明確意見。談判結束後,無論是否達成一致,雙方現場簽署結果確認書。
相關負責人説,談判最終能否成功取決於醫保方和企業方的底線是否存在交集。從實踐看,醫保方談判專家的職責是利用談判機制,引導企業報出其能夠接受的最低價格。
談判底價由醫保部門組織專家測算產生。一方面,對於獲得談判資格的藥品,醫保部門組織相關企業按統一模板提交測算資料,主要包括:藥品基本信息,相關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等信息,意向價格,以及相應證據材料。另一方面,醫保部門組織藥物經濟學、醫保管理等專家,從藥品成本效果、預算影響、醫保基金負擔等角度開展科學測算,形成醫保基金能夠承擔的最高價,即談判底價,作為談判專家開展談判的依據和底線。
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是一項系統性工作。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自5月啓動,至11月底結束,歷經大半年時間。從流程看,主要分為準備、申報、專家評審、談判、公佈結果5個階段。其中談判階段包括兩個環節:一是組織專家使用藥物經濟學方法,考慮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科學測算確定每一個藥品的談判底價,即醫保基金能夠負擔的最高價。二是組織專家與企業現場磋商,當場確認結果。
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場談判僅是目錄調整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在“靈魂砍價”前,醫保方和企業都要開展大量準備工作,反覆論證、評審、測算、溝通,確保談判工作科學、規範、公平、公正,並全程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