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0萬一針的天價藥進醫保”登上了熱搜,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視頻中,經過醫保部門八輪價格談判,原本70萬元一針的罕見病藥品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價格最終以低於3.3萬元每針的價格成交,整場談判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國家醫保局談判代表、福建省醫保局藥械採購監管處處長張勁妮也刷屏朋友圈。對此,也有網友提出疑問,談判專家和談判現場不讓企業報價,由專家直接亮出底價,看企業能不能接受豈不更直接?
對此,國家醫保局回應稱,根據現行談判規則,現場談判由企業方、醫保方共同參加,企業方由授權談判代表、醫保方由談判組組長主談,現場決定談判結果。首先由企業方報價,企業方有兩次機會報價並確認。如企業第二次確認後的價格高於醫保方談判底價的115%(不含),談判失敗,自動終止。如企業第二次確認後的價格不高於醫保方談判底價的115%,進入雙方磋商環節。雙方最終達成一致的價格必須不高於醫保方談判底價。談判過程中,企業授權代表可通過電話等方式請示,但應現場給出明確意見。談判結束後,無論是否達成一致,雙方現場簽署結果確認書。
談判最終能否成功取決於醫保方和企業方的底線是否存在交集。從實踐看,醫保方談判專家的職責是利用談判機制,引導企業報出其能夠接受的最低價格。也就是説,談判專家在基金能夠承受並且企業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努力為老百姓爭取更為優惠的價格,這就是“靈魂砍價”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談判底價是怎麼產生的?國家醫保局表示,談判底價由醫保部門組織專家測算產生。一方面,對於獲得談判資格的藥品,醫保部門組織相關企業按統一模板提交測算資料,主要包括:藥品基本信息,相關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等信息,意向價格,以及相應證據材料。另一方面,醫保部門組織藥物經濟學、醫保管理等專家,從藥品成本效果、預算影響、醫保基金負擔等角度開展科學測算,形成醫保基金能夠承擔的最高價,即談判底價,作為談判專家開展談判的依據和底線。
需要強調的是,在測算過程中,專家們充分借鑑藥物經濟學指南和國際最新技術方法,充分考慮我國醫保定位和市場環境等因素。同時,根據工作方案,逐一與相關企業充分面對面溝通,盡最大努力提升測算的科學性、合理性、規範性,為談判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單純的“砍價”外,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是一項系統性工作。2021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自5月份啓動,至11月底結束,歷經大半年時間。從流程看,主要分為準備、申報、專家評審、談判、公佈結果5個階段。
開展藥品談判,主要目的是充分發揮醫保部門戰略購買的作用,對納入談判範圍的藥品,以“全國醫保使用量”與企業磋商議價,統籌實現提升基金使用效率、減輕患者負擔的目標,用有限的醫保資金髮揮最大的保障效能。同時,通過醫保基金的價值購買、戰略購買,引導醫藥產業走創新發展道路。
本報綜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