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服務網絡進公園!讓更多人“會救人、敢救人”
近日,北京急救中心在20個大型公園建立了120急救信息員志願服務網絡,其中新上崗的急救信息員,負責在救護車到達前維護現場秩序、引導救護車儘快到達等任務。
“夜跑心臟驟停”“地鐵內突然暈倒”“熬夜加班後倒地”……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54.4萬人發生心源性猝死,平均每天約1500人。面對猝不及防的意外,專業救援力量抵達需要時間,在此之前能否運用相關急救知識、提供妥善的應急救助,至關重要。醫學上有“黃金4分鐘”之説,指的是一個人出現呼吸衰竭、心臟驟停等猝死症狀後,4分鐘內通過急救措施可最大程度挽救生命。但遺憾的是,在稍縱即逝的窗口期被施以急救的只是部分人,不少人都因急救不及時而失去生命。本可避免的悲劇一再出現,暴露出應急救護的短板。
完善急救體系事關生命安危,首要之舉是擴大急救設備覆蓋率。當前,我國多個城市已加快在重要場所配置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急救設備,北京也在不斷完善急救保護網絡。以地鐵為例,去年起,全市軌道交通車站AED設備安裝分步落地,預計到明年年底可實現全覆蓋,一線站務人員培訓取證率將達80%以上。此外,為進一步優化急救機制、提高急救效率,北京也大幅增加了急救站點,實現999和120統一指揮調度,提高急救培訓基地認證數量等等。 硬件逐步配齊,急救技能也得跟上。相較於投入機器設備,一個更長遠更現實的問題在於,如何提高大眾的急救能力和出手意願。去年,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教育部發布通知,提出將心肺復甦等急救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相關法律明確,“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一系列針對性舉措相繼出台,都是為了消除應急救護的現實困境,讓更多人敢於且善於出手相助。在此基礎上,各大城市也需要積極行動,加大急救知識的宣傳力度和普及程度。北京此番通過發揮志願服務精神,以點帶面調動更多人蔘與急救的積極性,提高整個社會急救自救互救能力,正是一個好思路。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將居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能列為行動目標之一。加快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進一步將急救知識的普及對象從重點羣體重點行業擴展至全社會,讓每個人既能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也能在關鍵時候幫助他人。加強急救教育與培訓、推廣急救設備使用、完善急救立法,多點發力讓更多人該出手時能出手,會救人、敢救人,這既關乎大家的安全感,也標註着首善之城的健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