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編譯 賈曉靜
娜塔麗·查爾斯十幾歲時離開了基督教信眾組織,她覺得自己對移民、性別和兩性關係的觀點在這樣的組織裏不受歡迎。
這位18歲的海地移民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本科一年級。她告訴美聯社,告別教會後,她以“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自居。她有時也會在宿舍裏誦讀佛教、道教和印度教的經典,並在冥想時向祖先致敬。
在美國,像查爾斯這樣遠離宗教的人越來越多。美聯社稱,“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甚至‘沒有特別想法的人’”正成為美國增長最快的文化羣體。
12月15日,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了有關美國人宗教信仰的調研報告,稱“無宗教信仰者”在美國成年人中佔比顯著上升,為29%,比2016年的23%和2011年的19%有所提高。
美國聖克拉拉大學副教授伊麗莎白·德雷舍爾説,假如“無信仰”是種宗教,這一人羣將是美國最大的宗教團體。“以往,持類似想法的人大多分佈在美國的都市和沿海地區,現在已經遍佈各地……不同的年齡、種族和社會經濟背景的人都可能成為‘無宗教信仰者’。”
“無宗教信仰者”可能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在另一些問題上各持己見。美聯社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最近通過民調發現,美國“無宗教信仰者”在個人哲學上存在很大差異。30%的人説他們覺得自己與“更大的力量”有某種聯繫;19%的人説宗教對他們來説很重要,儘管他們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該調查顯示,近60%的非宗教人士表示,宗教對他們的家庭“有點重要”;26%的人會祈禱。
36歲的希安達·西蒙斯來自佛羅里達州萊克蘭,她曾是新教徒,如今認定自己是無神論者。她告訴美聯社,不是所有親友都知道她放棄了原來的宗教信仰,一些家人很難接受這個轉變。
“面對有些人,我説不出自己是無神論者,這會讓我疏遠家人。”在西蒙斯經營的美容院裏,她也會就宗教信仰問題對顧客“保密”,以免與客人產生矛盾。
和西蒙斯一樣,曼迪莎·托馬斯也是無神論者。在許多非裔社區,教會是強大的力量。托馬斯小時候在教堂唱詩班唱歌,但不是信徒。
“在黑人社區,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會面臨被排斥。”托馬斯説,他住在亞特蘭大附近,2011年當地成立了黑人非信徒支持組織。
對居住在馬薩諸塞州謝爾伯恩的桑尼·馬斯頓來説,一個人的“精神旅程”並非恆定的,會不斷髮生改變。
馬斯頓今年70歲,在波士頓附近長大。他清楚記得自己和家人一起去教會時的情景,以及他在參加週日禮拜時穿着法蘭絨褲子導致渾身難受的細節。
高中和大學期間,馬斯頓逐漸遠離宗教。30多歲時,他“認真開始了一段嚴肅、持久的精神之旅”,同時嘗試戒酒。
他告訴美聯社,“我們正在尋找自己的答案,而不僅是從小接受的教育。”
追尋自我的道路有時是坎坷的。馬斯頓的妻子早年死於癌症,經濟困難導致他失去了房產,但他強調,“温和的快樂”和幫助他人的願望正在逐步取代焦慮。
馬斯頓曾是景觀設計師和房地產估價師,現在運營着一所學校,向學員教授氣功。他説,這種從東方傳來的緩慢、放鬆的運動有助於“將呼吸練習和冥想結合起來”。
馬斯頓説,“我覺得更高的力量是宇宙……如果能擺脱自我束縛,它永遠在我身邊。”
美國《週刊》雜誌網站稱,美國人宗教信仰的變化是緩慢而長期的,與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相關。“美國的世俗化是個長期的過程……自皮尤研究中心2007年首次關注這個問題以來,美國基督徒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這種轉變並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