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東岸,22公里,一條濱水帶將美景盡收眼底。每一公里設置了一座提供休憩設施與公共服務的望江驛,尤其是在8號屋,從手工活動到親子閲讀,再到參與社區服務、城市建設和治理,各年齡段兒童都能在這裏收穫滿滿幸福感。“兒童友好打卡點”已落成,帶動着家長社羣漫步東岸濱江,融入城市發展軌跡。
在上海,這樣從兒童角度出發的設計還有很多,其背後正式為了孩子的全民發展與健康成長。今天(19日)舉行的第十二屆上海“為了孩子”國際論壇上,來自委內瑞拉、墨西哥、愛爾蘭、挪威等17個國家和國內十幾個省市的專家學者,現場分享兒童發展和保護的新經驗,為創造兒童參與和共享的新空間獻計獻策。專家學者認為:既要從身心層面推動兒童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又要搭建友好城市環境為兒童築牢“保護牆”。
友好城市環境的營造,推動兒童、家庭同城市一起長大
楊浦濱江大道,面前是一塊正在施工的空地,等到一切完工後,這裏將會成為城市兒童友好公共空間的“地標”:適合各年齡段兒童的遊樂器械,融入兒童視角的基礎設施……上海,正在為兒童搭建友好的成長環境。
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營造安全、健康、快樂、發展、可參與的環境。事實上,上海已經率先試點推進兒童友好社區建設,2020年首批84個街鎮創建成功。“兒童是城市的小主人翁,友好環境的營造也是城市精神的重要體現,高質量成長才能推動他們今後主動走上為祖國建設奉獻之路。”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雄這樣説。
從一個社區到一座城市,“兒童友好”理念逐漸接駁城市發展。數據顯示,我國0至17週歲兒童約有2.98億人,作為一個兒童人口大國,更需要為他們創造優質的成長環境。就在幾天前,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到2025年,通過在全國範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中國兒童中心事業發展部負責人宗麗娜認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需要堅持兒童優先、兒童參與、兒童友好,讓民生冷暖成為社會的價值共識和行動理念。“目前中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面臨着機遇與挑戰,但最終目標是推動兒童、家庭和城市一起長大。”
從“小家”走向“大家”,推動兒童實現積極“社會化”
13年前,懷上二胎的上海姑娘孫嬌敏啓動了一種特別的“胎教”方式,讓大兒子摸着她圓圓的肚子讀繪本。那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大兒子瞭解到真善美、早早撒下求知的“種子”。後來二兒子出生後,兩兄弟默契地通過讀書拉近感情,常常跟孫嬌敏分享書中所學所感。在此期間,孩子們的品格與價值觀也潛移默化培養起來。如今,越來越多家庭通過“親子閲讀”等方式,助力兒童發展與健康成長,提前建構“內在力量”。
兒童是國家與世界的未來,這些“內在力量”成為他們成長的“驅動力”。在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袁雯看來,隨着兒童成長,需要從家庭逐步走向學校社會,也就是從“小家”走向“大家”。“積極的社會化過程,才能推動兒童從‘被動’轉向‘主動’。”袁雯認為,兒童早期成長過程中,在語言認知行為等方面需要由成人指導,只有正確有效的引導,才能讓兒童未來可以表達自己的意願與態度、進行正確合適的選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兒童保護處處長朵拉認為,兒童是獨立的個體,在成長髮育階段裏需要依賴成人,也因此他們的聲音需要被傾聽。
不僅僅要關注兒童成長的精神層面,身體素質保障也尤為重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疫情影響下,更應該延續如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戴好口罩等好習慣。他還建議,應該在家裏面做好分餐制,使用公筷、將兒童的食物與其他家庭成員的食物區分開來,以避免病從口入。“城市期望壽命值的增高,與兒童的保健有着密切關係。我們要依靠科學戰勝疫情,依靠科學保護兒童”
作者:佔悦
編輯:周淵
責任編輯:顧一瓊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