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發脾氣的時候,你們為什麼不制止他?”我疑惑的問眼前的這對父母。
“他生病了,我們這不是想着多包容他一些他就會好的快點嗎!”爸爸略感無奈的説。
“也不知道這段怎麼了,父母説什麼都不對,他都能找到發火的理由,也不去上學,誰要是説他一句,他恨不得蹦起來。有時候還對我們推推搡搡的,真不知道要忍到什麼時候。”媽媽補充道!
“為什麼要忍,而不是告訴他這個行為是不對的呢?”我接着問道。
“他生病了,情緒不好。我們想這樣可能會好一些,而且我看過你的很多文章不是都提倡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嗎?難道不是這樣的嗎?”換作媽媽疑惑了。
我估計這位媽媽肯定讀我的文章就讀了50%,所以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瞭解的一知半解,還認為自己做的很多。
今天麗姐就跟大家當孩子生病了,我們要如何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先來解決兩個誤區:
1、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就是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要愛和接納他?
這可能嗎?
請問這真的可能嗎?
我們首先都是人,他是孩子,我們是成人,雖然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説,我們比孩子更有情緒控制的優勢,但是我們依然還是會被情緒左右。一旦孩子的行為過分的時候,我們怎麼可能持續的愛和接納他!我們並非機器人,即便情緒管理我們存在優勢,我們也無法做到持續的接納和無條件的愛。
在諮詢的過程中,我經常碰到一些父母,最開始對孩子關心不夠,或者自己愛發脾氣,孩子生病了,厭學了,父母一反常態,開始信奉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了,結果孩子的情況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
能反思的父母固然好,可是一旦我們給予孩子的只有愛沒有規則的時候,他就會變得不安,因為這個時候,他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會收走愛。此時,在孩子看來父母笑眯眯的背後可能是更大的情緒爆發,或者拋棄。所以他們作的更嚴重,他們需要不停的去驗證父母的底線和規則在哪裏,父母是不是會持續的愛我。
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不但沒有起效,反而讓情況更加糟糕。其實這是父母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的誤解導致的。我們是真的無條件的愛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接納孩子本身,接納他有情緒的權利,接納他會發脾氣,但是我們需要約束他的行為。
很多事情,對就是對,錯就錯,不會因為他情緒不好,他生病了,我們就説是別人錯了。只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選擇了陪伴和不去解決那件事情,等他情緒穩定之後我們再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接納孩子,他就全對,別人就不能有不同的意見。
2、對於有情緒的孩子,父母不能有情緒,不可以發脾氣。
這類父母是典型的神級父母,而且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喜歡講道理的道德聖母,信奉民主教育,我對孩子要尊重和講道理。但是隨着孩子長大,發現自己講不過孩子的時候,往往自己氣的一肚子氣,卻又不知道如何解決。還有一種是根本不敢發脾氣的父母,在他們看來父母是不能發脾氣的,因為父母發脾氣後孩子的脾氣更嚴重,問題更難解決,所以他們選擇的就是我絕對不發脾氣。
但是,我發現但是就不是一個好詞,因為但是之後,往往這些父母要麼情緒爆發,對孩子或者自己,或者是伴侶發火或者開始消極育兒,會對自己和孩子失望。可是這些並非孩子要的。
我的一個朋友,大學教授。對孩子那是非常民主,絕對不會打孩子也不對孩子發脾氣。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和他講道理討價還價,到初中了發現這孩子懂得太多了,他讓孩子洗個碗孩子會説他這是虐童,要打110報警,或者給兒童保護協會打電話投訴。但是孩子要什麼東西的時候從來不想我憑什麼擁有這個,父母為什麼必須給我買。他明知道孩子説的是歪理,但是就是不知道如何反駁,因為教育孩子氣的心臟疼。
後來他想自己還是佛系點,不管了,隨孩子去吧!反正也就這樣了!那個時候孩子高二,他自己矛盾的不行。又焦慮,又無奈,既放不下心不管,又不知道如何管。心臟不但沒有好轉,反而開始睡不着覺了!
“為什麼不告訴孩子你的情緒,你的感受呢?”我問道!
“我能嗎?父母真的可以發脾氣嗎?”這是他在聽到我問話後反問我的!
為什麼不能?
對於孩子我們不但要告訴他們我們有情緒,我們還可以拒接接受他們的行為。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無論他是生病了還是有情緒,我們需要做:
有情緒的真實父母。
面對孩子,當我們有情緒而隱忍不發的時候,孩子可以感覺的到,往往很多時候我們越是不説,孩子越是迷惑,他們會覺得父母很虛偽,明明氣的要死,還説不生氣,最終孩子會因為我們的榜樣,也成為一個不願意接納和表達自己情緒的人。
曾經有一個朋友抱怨自己家孩子,在外面不敢説話,不敢表達對小夥伴的不滿,非常期望孩子可以向別的孩子那樣勇敢和保護自己。可是讓她疑惑的是她交了很多方法孩子都不用,我們一起找根源的時候發現,這個媽媽就是哪種有情緒我不説我忍的人,因為小時候自己是這樣的人,不期望孩子也如此。可是生活中孩子見媽媽這樣的行為多了,自然也學會了。
這位媽媽改變孩子的第一步,不是讓孩子勇敢,而是先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情緒,並且表達自己的情緒。
她開始可以的運用情緒表達公式“別人的行為+帶給自己的感受+期望對付改變的狀況”來進行日常情緒的表達:
兒子,你對我大喊的時候,媽媽覺得很失望,我希望你能平和的跟我説話。
老公你又忘記把衣服從洗衣機裏拿出來了,這種做事只做一半的行為讓我很惱火,希望你以後洗完衣服馬上掛出去。
通過刻意練習,她和別人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順暢,她家兒子也開始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懂得拒絕別人了。
講規矩,有邊界的父母。
“河邊的欄杆,誰能扶我,便扶我吧!我不是你們的枴杖。”這是哲學家尼采的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中有一個句子,那天我追《奇葩説》的時候聽羅振宇講到的。他們辯論的是夫妻關係,但是這句話其實也是很好的父母標準的寫照。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缺少規矩意識,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同樣一件事情,父母心情好的時候,啥事沒有;父母心情不好,孩子就要遭殃。父母這種多變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讓他沒有安全感。
父母是什麼?那就是佇立在河邊的欄杆,告訴孩子什麼是規則,什麼是邊界,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我們是堅持不動的,不能説我心情好,一個規矩,心情不好又一個規矩。同樣生活在這個世間,有些規矩是一輩子不變的,無論還是出於什麼樣的狀況,孩子心情不好了,身體不好了,這個規矩也不可以變。因為很多時候孩子會通過自己的行為來試探規則,以便確定自己的安全感。
在我做心理諮詢的時候有一個常見的狀況,就是當一個家庭沒有規則,剛剛建立規則的時候,恰恰是孩子最鬧騰的時候,他不會主動的去遵守規則,哪怕這個規則是他和父母一起制定的。他也會故意去違反。而且在前三週故意接二連三的違反,這一方面是孩子從無序的狀態到規律生活不適應,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他要試探一下父母是否能按照約定執行。父母最開始越是堅持原則,後期孩子越發的願意配合。因為他發現了父母的堅定,這種堅定給了他安全感。
對孩子來説真正的愛可能是父母設規矩,有邊界。當孩子犯錯了,我們是需要指出錯誤的,指出孩子的錯誤並不是不愛他和不接受他。之所以給孩子我們不愛和不接納的錯覺,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在説某件事情的時候,讓孩子覺得我們拒絕了他本身。第二方面是我們講了道理,卻沒有給解決方案,或者我們給的解決方案,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做到,所以孩子最終感覺到的是父母對自己的不滿意和不接納。
對於批評孩子我們也有一個小公式:描述具體的事件,分析事件中孩子好和不好的行為,訓練孩子正確的做法。
我家大寶有一段時間很喜歡説髒話,挑戰父母權威。對於這件事情,當他一旦出現這樣情況的時候,我會先告訴他,你剛剛説了不太好的話,這是對父母的不尊重,我不喜歡這樣的孩子。對於父母你需要説禮貌的話,比如“媽媽請你幫我倒杯水吧!”而不是“我要喝水,我要喝水。”這是最初的事件和分析行為。
一般有了這樣的對話孩子並不是馬上就説“媽媽請你給我倒杯水吧!”而是説“我不,我就不”或者繼續哭嚎着“我要喝水,我要喝水。”所以想讓孩子真正做到我們需要鍛鍊他,當她不配和的時候,我會繼續告訴告訴他“只有你用禮貌用語,我才會幫你做事情。這叫對人尊重有禮貌。”並且對他錯誤的語言不加理睬,很快他就知道對父母説話要禮貌,對人要多説請了。
生活中很多事情,孩子確實錯了,但是他真的不知道怎麼做對,這個時候父母需要扮演教練的角色,幫助孩子從知道變為做到,達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