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和“小時代”同頻共振 代表通道匯聚更多信心和力量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今天舉行首場“代表通道”活動。採訪中,全國人大代表、來自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地——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的農民作家馬慧娟,向記者講述了現實版《山海情》的故事。

  “在成為全國人大代表前,我只是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我出生的地方是寧夏西海固的一個叫黑眼灣的小山村,那裏四面環山,交通工具是一頭頭毛驢。”馬慧娟從小就喜歡讀書,但因貧困,16歲初中畢業就輟學了。20歲時,黑眼灣迎來了移民搬遷政策,她和鄉親們走出了大山,來到紅寺堡。

  紅寺堡是一片亙古荒原,興建揚黃灌溉水利樞紐工程後,這裏開發出更多土地,集中安置了23萬移民,成為全國最大的易地搬遷移民集中安置地,這項工程也被稱為“新時代的紅旗渠”。“在紅寺堡,我們因黨的好政策、因黃河水的灌溉過上了好日子。自1998年開發至今,紅寺堡從‘天上無飛鳥,地上沙石跑’到‘平地起高樓,沙漠變綠洲’,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她説。

  一個個人間奇蹟,呈現的是時代的紋理,傳遞的是時代的聲音,展現的是一代人甚至幾代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的羣像。關於接續奮鬥,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貴州航天天馬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有色金屬焊接班班長姜濤也深有感觸。

  “將生命同國家的強大焊接在了一起”,姜濤35年來從事航天產品的焊接工作,用手中的焊槍攻克了數以百計的焊接技術難關。1972年,他3歲的時候,跟隨父母從黑龍江來到遵義,支援國家“三線”建設。從小耳濡目染,老一輩“三線人”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歷程,以及他們對待工作認真負責、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影響着他。作為“三線”第二代航天人,17歲的他也投身到航天事業中。為了練習手握焊槍的穩定性,他將自己的雙手綁上沙袋,每天進行6-7個小時的焊接訓練,常常累得精疲力盡。

  “35年來,我手持焊槍只做一件事,那就是用我手中的焊槍一次次超越自我,攻克國內焊接技術難關。我也很慶幸,成長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工作在‘尊重勞動、尊重創造、尊重技能人才’的大環境中。”姜濤認為,正是有了航天事業的空間和舞台,自己才能獲得“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成長為一名“大國工匠”。

  他不僅帶領團隊成功完成了長征六號起豎發射系統從零件到主體的焊接任務,還和團隊先後培養了300多名優秀的焊接技能人員。談及“工匠精神”傳承,他説,焊接時產生的火花絢麗而短暫,只有將這份短暫無限延長,才更有意義,“也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和技術的傳承,才能使我們航天事業後繼有人。”他表示,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做好技能傳承,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

  跟隨光、成為光。全國人大代表董彩雲,來自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是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也是全國模範教師。她發言時回憶了自己和一名聽障學生馬學賢的温暖故事。

  20年前的臨夏州還沒有特殊教育,董彩雲為馬學賢量身定做了“不求成功、只求成人”的特殊教學目標。馬學賢從無法和別人進行正常交流,到在老師的引導下參加學校的籃球隊和繪畫社團,他變得自信了、開朗了。董彩雲也多了一個身份,那就是馬學賢的“校長媽媽”。“他只要見到我,就會給我一個甜甜的笑容,用不太標準的發音努力地叫我一聲‘媽媽’。我很欣慰。他小學畢業的時候,會算簡單的加減法,會認簡單的漢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如今他不僅可以自食其力,還能服務於社會。”董彩雲欣慰地説,馬學賢的成長故事告訴我們,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意義在於,點燃愛、守護愛、播撒愛,以愛育愛,讓世界充滿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董彩雲説,現在自己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有了設施齊全的特殊教育學校,那裏的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裏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羣眾對教育的滿意度越來越高。

  每位代表的講述都樸實真摯,個人的成長成才、發光發熱,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當“大時代”和“小時代”同頻共振,代表通道,匯聚着更多信心和力量。

  本報北京3月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月 王鑫昕 劉尚君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89 字。

轉載請註明: “大時代”和“小時代”同頻共振 代表通道匯聚更多信心和力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