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反對禁售燃油車,德國戳破歐盟“氣候政治”表象 | 新京報專欄

由 万俟傲白 發佈於 綜合

當地時間6月21日,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在德國BDI工業協會主辦的活動上表示,燃油車仍然有市場,歐盟這項禁令是錯誤的。圖/IC photo

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當地時間週二表示,德國政府不會同意歐盟從2035年開始停止銷售新的燃油車的計劃。

在本月上旬,歐洲議會以339票贊成,249票反對,24票棄權的表決結果,支持歐盟委員會去年7月提出的立法建議,決定到2035年禁止在歐盟境內銷售燃油車。

當然,德國政府最先表態反對歐洲議會的立法建議,這意味着禁止銷售燃油車的這項重大戰略遇到了直截了當的挫敗。

如何在碳中和與維持人們的正常生活之間進行平衡,是歐盟需要關注的真問題,而禁售燃油車則被不少業內人士稱為政治作秀。德國政府的表態,戳破了歐盟“氣候政治”的“表層”,透露出其中複雜的經濟和政治邏輯。

德國為何與歐盟步調不一致?

在過去幾年中,禁售燃油車的消息不斷傳出,但基本是不同的政治團體或者企業釋放出的消息。換句話説,禁售燃油車更多時候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表態,扮演着“氣候政治”的符號。

燃油車等於碳排放,碳排放等於污染環境,污染環境就不是綠色行動,在這樣的線性思維之下,禁售燃油車成為一種社會風潮。

歐洲議會的立法計劃或者想法也是這種思潮的體現。推動這一想法變成法案,並不會影響歐洲議會議員們的利益,況且,最終能否立法和執行,還要看各國政府。

德國政府的表態,無疑給這一“政治正確”潑了一瓢冷水。德國看起來扮演了反面角色,不符合歐盟比較流行的“氣候政治”的理念。尤其是歐盟儼然成為碳減排的推動者,甚至主導者的情況下,德國的另類行動,着實有些引人關注。

德國為什麼態度明確地反對歐洲議會的設想?林德納表示説,燃油車仍然有市場,因此這項禁令是錯誤的。

表面上看似是燃油車和電動車選擇問題,其實涉及複雜的利益博弈和競爭。

德國是內燃機的先行者,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燃油車生產商之一。歐盟禁售燃油車,德國顯然是最直接的受損方,這是其反對禁售燃油車的最主要原因。德國汽車製造商在電動汽車的研發與生產方面並不處於領先地位,甚至處於落後狀態,從燃油車到電動車,德國極可能失去在汽車產業中的主導地位。

近段時間以來,聯合利華、福特汽車、沃爾沃等企業組成了跨行業聯盟,致信歐洲議會的議員和部長們,敦促歐盟從2035年禁售燃油車,認為這是一場亟須的系統性變革。而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則遊説議員,反對這一計劃。

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政府從自身利益出發,不願意放棄到手的市場份額,自然就與歐盟的步調不一致。

▲這是3月18日在德國法蘭克福拍攝的一處加油站顯示的油品價格。圖/新華社

“氣候政治背後是利益和資源的重新分配

在歐盟內部,以燃油車為主要內容的“氣候政治”也是“多姿多彩”。

像北歐國家的汽柴油價格比較高,政府鼓勵購買電動汽車,因此,北歐國家的電動汽車的保有量就比較高,即便是禁售燃油車,對這些國家的影響並不大。

對於電動汽車市場比較小,相關基礎設施配套比較滯後的國家,則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來建設充電設施,這些屬於基礎設施建設的費用無疑會增加政府的財政開支。

除此之外,歐盟國家內部的能源消費結構迥然有別。一些北歐國家中的清潔能源的比例非常高,且清潔能源技術比較先進,禁售燃油車以及清潔能源市場的擴張,必然給這些國家帶來新的機遇。

綠色發展當然是新的發展理念,但任何理念背後都意味着政府和市場關係的重構,而歐盟“氣候政治”的背後,也繞不開利益和資源的重新分配。

而歐盟這項法案落地,需要得到歐盟成員國政府的一致批准。因此,德國政府明確表示反對,相當於給歐盟“氣候政治”潑了一瓢冷水。

歐盟內部關於何時禁售燃油車的討論或者博弈,還隱含着一個更加重大和深層的問題——人類社會什麼時候、以何種方式擺脱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如果新能源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燃油車和電動車的討論,不過是以何種方式利用化石能源而已。

倘若有一天人類擺脱了化石能源,那對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將產生“革命性”的衝擊。而最不願意看到歐洲以及世界進入新能源時代的是現在的化石能源生產國,尤其是嚴重依賴化石能源生產的國家。

撰稿/孫興傑 (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編輯/徐秋穎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