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新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
9月11日,是美國紐約“9·11”恐怖襲擊事件爆發20週年紀念日,也是美軍撤出阿富汗、結束阿富汗戰爭後的首個紀念日。然而,8月26日發生在喀布爾機場的自殺性恐襲事件再次提醒國際社會,阿富汗戰爭的結束或許標誌着美式反恐戰略的失敗,但並不意味着全球反恐行動的結束,國際社會仍需攜手應對全人類的共同挑戰。儘管拜登在8月31日的講話中拒絕承認撤軍標誌着美國行動的失敗,但他仍表示“必須從錯誤中汲取教訓”,而且美國使用軍事力量“重塑其他國家”的時代已經結束。他聲稱,美國必須汲取的教訓包括,要制定“有明確可實現目標”的使命,以及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國國家安全的根本利益上。
20年前,美國入侵阿富汗是以塔利班政府拒絕交出“基地”組織頭目為由,但在推翻塔利班政府之後本應結束戰爭的小布什政府卻為自己定下重建阿富汗國家的“使命”,從此使美國四任總統深陷“帝國墳場”的泥淖之中。然而,20年後歷史給美國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阿富汗戰爭以推翻塔利班政權開始,又以塔利班的重新執政而結束,而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的目標事實上已經迷失。
美國反恐戰爭走上歧路是在入侵伊拉克之後,無論是攻陷巴格達,還是絞死薩達姆都顯示出美國霸權的傲慢,期望在中東憑藉武力推行美式民主制度,擴展所謂“自由世界”。然而歷史證明,單純憑藉軍事手段反恐,只能是“越反越恐”。根據美國“防務一號”網站數據,2001年以來美國發動反恐戰爭後至少參與了24個國家內部的戰事;僅2018年到2020年,美國就在全球85國參與和實施反恐行動,佔全球國家總量的44%。該網站統計,美國的反恐戰爭共造成近80萬人死亡,其中包括33.5萬平民,給美國納税人造成超過6.4萬億美元的損失。
儘管遭受如此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務損失,但美國的反恐戰略並沒有實現其既定目標,不僅沒有消滅恐怖主義威脅,甚至也沒有能限制或減少這類威脅。2001年以來,儘管美國本土沒有再次發生大規模的恐襲事件,但無論是每年國際社會的恐襲數量,還是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恐怖組織名單,都在不同程度地增長。更有分析認為,美國在關塔那摩的虐囚事件、中情局遍佈全球的“黑獄”,乃至情報機構所謂“強化審訊”措施的濫用曝光之後,實際上導致反美的極端主義分子人數的增加。
正如中國常駐聯合國臨時代辦戴兵大使近期所言,當前國際反恐形勢依然複雜嚴峻,恐怖主義與暴力極端主義相互交織。聯合國稱,今年上半年以來,“伊斯蘭國”在伊拉克、敍利亞等地重整旗鼓,向非洲地區進一步滲透,併為各地恐怖組織提供資金支持,各類恐怖襲擊事件時有發生。上述事態的發展都顯示國際反恐仍然任重而道遠。在此背景下,國際社會尤其應當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恐怖主義這個全人類共同的敵人。
借鑑美國反恐戰爭所走過的彎路,國際反恐尤其應當有新的思路。首先,反恐不能以意識形態劃線,不能搞“雙重標準”,尤其不能根據個別國家的政治私利來劃定誰是或者誰不是恐怖分子。其次,反恐尤其應當注重治本而非治標,關鍵是消除恐怖主義滋生的根源,通過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使民眾遠離恐怖主義極端思想的蠱惑,構建包容性、多元化的社會。再次,反恐行動不應“夾雜私貨”“打小算盤”,借反恐之名“謀霸護霸”,更不能妄圖通過“禍水東引”來坐收漁利。
最後,反恐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不同時期應當突出重點。近期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權讓外界懷疑其會否重新成為國際恐怖組織的庇護者,能否讓承受20年戰亂的阿富汗人民獲得和平與安寧。國際社會應當攜手幫助阿富汗實現重建,督促其履行國際承諾、與恐怖主義勢力劃清界限,並通過情報共享等手段幫助其打擊國內的恐怖組織與團體。唯有如此,阿富汗本國、整個歐亞大陸,乃至全球才能不受恐怖主義的威脅,真正享有和平、安全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