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小年。夜深人靜,寒風凌冽。此刻,在哈大高鐵鞍山西站內岔區,卻是燈光閃耀、鋼花四濺、機器轟鳴,呈現出一派熱氣騰騰的繁忙景象。
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瀋陽高鐵基礎設施段職工張俊達和工友們像往常一樣,迎着呼嘯的寒風、推着鋼軌打磨機平穩地在線路上勻速行進,砂輪與鋼軌接觸的地方濺起一串串璀璨的鋼花,猶如夜色中的煙花盛宴般絢爛多姿。
推着150多公斤重的鋼軌打磨機在道岔上往返20餘次、步行2萬多步……這是張俊達每天必做的功課,具有10多年的打磨工作經驗的張俊達,不僅能準確消除鋼軌病害,而且能把誤差控制在0.05毫米之內,也就是一根頭髮絲的粗細。
“高速運行的高鐵動車組車輪直接與鋼軌接觸摩擦,容易產生波浪形磨耗和魚鱗紋等病害,進而引發晃車,影響旅客的乘車體驗。”張俊達介紹説。“鋼軌打磨不僅可以延長鋼軌使用壽命,而且也是高鐵列車‘硬幣立起而不倒’的法寶。”
“大家再加把勁,爭取今晚打磨完剩下的兩組道岔。”張俊達一邊在寒風中大聲呼喊着,一邊嫺熟地操作着各種儀器,對道岔進行數據採集與分析。在每組道岔打磨前,他要完成鋼軌輪廓採集、鋼軌光帶調查、道岔硬度測量等7道工序。
打磨機擺好後,張俊達下發指令:“打磨隊注意了,1號機設成10度,2號機設成12度……”這種作業方式是張俊達的創新,他改變原來的單一打磨角度,在精確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從打磨機具選用、打磨量、打磨區域3個方面進行作業,極大提升了作業效率和精準度。
為了提高鋼軌打磨業務技能和實作能力,張俊達通過“理論+實作”的方式,改變傳統修理模式,樹立預防性打磨及廓形修復新理念,在鋼軌病害較輕或還未形成病害時,通過精細打磨使鋼軌恢復到標準廓形,確保鋼軌能夠安全地承載高鐵動車組飛馳。
此時氣温已經降到零下20攝氏度,寒風打在臉上如刀割一般。張俊達手中的水性筆也罷工了,甩了幾次都寫不出字,只好將筆放進懷裏暖一暖。
“這裏再打一遍,你戴着手套摸得不準,至少差0.5毫米。”每一遍打磨後,張俊達都會脱下手套,用指尖在冰冷的鋼軌上反覆觸摸,感受鋼軌打磨後的狀態。
鋼軌打磨是一項比繡花還要細的精細活。張俊達雙手緊握着打磨機,貓着腰緩步前行,他的眼睛死死盯着軌面,全神貫注地觀察鋼軌與砂輪接觸情況,察看打磨時飛濺出火花的大小,動態調整打磨機作業參數。隨着磨片與鋼軌的摩擦聲,空氣裏迅速瀰漫着如煙霧般的鐵鏽屑。不一會兒,張俊達沾滿灰塵的額頭上沁出豆大的汗珠。
“每次打磨角度只能增加2度,且單次打磨深度不宜超過0.1毫米,要連續打磨至病害終點再逐步收刀。” 張俊達一邊勻速操作打磨車,一邊給身邊作業人員講解,經過他打磨的道岔肥邊沒有了、側磨順溜了、掉塊不見了,鋼軌十分順滑。
張俊達在實踐中研究出不少“絕活兒”。為在有限的“天窗”時間裏儘可能保證作業效率和質量,他毫無保留地把打磨的經驗和心得傳授工友們,還經常組織召開班組攻關討論會、絕招演示會,通過“教學練比”等現場技能切磋活動,促使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即便是冬天最冷的時候,我們的襯衣也會完全被汗水濕透。其實苦點、累點都算不上什麼,就是總感覺對不起家中擔負起全部生活重擔的妻子。”談起這個話題,張俊達感到有點內疚。由於負責全段的道岔打磨和指導培訓工作,張俊達全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奔波,家裏的事情都交付給妻子和老人打理。
“雖然與家人聚少離多,但一想到通過自己的付出能確保旅客平安出行,確保高鐵安全暢通,自己辛苦再多也是值得的!”鋼花映襯着張俊達堅毅的臉龐。
2月5日4時30分,作業結束。經打磨後的鋼軌筆直鋥亮,軌面猶如鏡面般光潔滑潤。
此刻,寒夜中忙碌不停的張俊達和工友們,疲憊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佟明彪 通訊員 李季春 劉博 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