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篇中國論文被撤稿 醫學為何成了學術不端“重災區”
圖説:107篇來自中國的論文被《腫瘤生物學》撤回,創單次撤稿數量之最 來源:視覺中國
國際學術出版機構施普林格(Springer)日前發佈撤稿聲明,其旗下《腫瘤生物學》(Tumor Biology)期刊撤回107篇因同行評議造假的論文。本次撤稿論文全部來自中國,涉及國內知名高校和醫院,波及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等附屬多家醫院。這並不是國際學術期刊的首次規模撤稿,但創下正規學術期刊單次撤稿數量之最,從歷次撤稿情況來看,醫學論文佔據相當數量。除了醫學論文本身體量龐大以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第三方機構”鑽空子
英國現代生物、斯普林格、愛思唯爾、自然等國際出版集團曾於2015年3月陸續分4批進行集中撤稿,其中斯普林格曾在2015年3月27日和8月18日兩次撤稿共107篇。撤稿原因主要是因為這些論文的“同行評議涉嫌造假”。參加了此次調查的施普林格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編輯總監彼得·巴特勒向媒體透露,《腫瘤生物學》的此次撤稿也是多次“清理”行動的延續,正是基於對前兩次虛假同行評審論文的線索進行篩查,追查出新的涉嫌在這個環節造假的論文。
根據《腫瘤生物學》的投稿要求,論文作者可以向期刊推薦專家進行同行評審,這原本是為了使細分領域能夠找到對口專家進行專業評定,卻成為造假者能鑽的漏洞——造假者提供虛假專家名單或者真專家名字和假郵箱,期刊最終收到“假專家”的正面評議反饋而發表論文。斯普林格方面經過調查稱,有充足的證據可以相信(這些論文的)同行評議過程受到破壞,而其中一些作者使用的“第三方機構” 在操縱評審流程上發揮了作用。
其實,論文代發早已不是秘密,搜索引擎的競價排名依然會在輸入相關關鍵詞時“適時”露出廣告,這些“第三方機構”打着翻譯公司、傳播文化公司的名頭從事所謂代投、翻譯、潤筆甚至代筆業務。“代發論文的廣告郵件一天到晚會推送到我的郵箱裏,這些中介‘總有辦法’讓你更快發表論文。”一位在讀醫學博士如是説。
圖説:論文代發那些事兒早已不是秘密 來源:視覺中國
科研不能缺乏“真愛”
北京協和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醫院、上海交大及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醫院、浙江大學附屬醫院等國內知名醫科均在此次撤稿名單之列。為何醫學成為重災區?對醫生晉升考評機制的質疑浮出水面。一位在上海三甲醫院工作的年輕醫生告訴本報記者,儘管沒有“全民寫論文”的硬性規定,但是幾乎晉升的每一步都要求或鼓勵發表論文,有的醫院甚至將論文影響因子與醫生收入掛鈎,每1分獎勵1萬元。“尤其是要評副高以上職稱,更要求發表SCI核心期刊論文。可是一線醫生看病、手術已經很忙,根本沒時間做科研,或者有些等着考評着急發表就會自己寫但委託中介投稿。去年我的一篇論文投稿,當時期刊就找了一年的同行評審。其實我們自己投論文,一家期刊退稿還可以修改試着投別家,可是如果遇到虛假同行評審,論文的質量肯定受到影響。”
一位剛剛進入臨牀的醫學生也感受到了前輩們急於晉升的迫切感,“醫生的待遇差別挺大,做到科室行政主任和其他人拉開至少一個很高的檔次,副高職稱和住院醫生至少一檔以上,小醫生的待遇太差了。這個行業要做到頂尖才有很好的待遇,但是剛入行和入行不久的醫生與其他行業相同工齡的員工收入也有差距,所以大家都有些急。”在這樣的氛圍下,論文在當前的考評機制中成為更容易拿到的晉升籌碼,動力來自生存。
截至目前,沒有一家被撤論文作者所在的單位作出回應。這並不意外,“出了這樣的事挺丟人的,但其實更丟臉的是不少大醫生被點過名而基本不處理。”一位基層醫務人員認為,對論文數量的追求、缺乏對科研的“真愛”以及對學術不端的寬容是問題所在。
圖説:多年踏實積累而成的高水平論文,才是真的牛! 來源:視覺中國
臨牀需要真心的科研
科研對於醫學而言是人類健康事業的一塊基石,鼓勵臨牀醫生進行科學研究的本意是從海量的臨牀資源探究生命的奧義,從中找尋更多治癒和預防疾病的方法。然而,在現實的壓力下,許多臨牀醫生的署名論文卻集中於細胞、基因等基礎領域,“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這些領域更適合單獨研究也更容易在實驗室完成。”
其實粗糙的“一刀切式”評價機制正在嘗試改變,多地對醫療衞生人才評價機制進行改革,將接診量、羣眾滿意度、醫學技能、公共衞生服務能力等綜合因素納入考評;為了鼓勵真心的臨牀科研,地方政府與醫學院校也進行了探索,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基於臨牀資源、解決臨牀問題的科研。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大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教授曾在面向全體研究型醫師、臨牀專職研究隊伍和多中心臨牀研究項目負責人的臨牀研究專題培訓班上講的,“與其在評審時到處找關係,不如踏踏實實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通過10年的積累,寫出高水平論文來了,弄出臨牀診斷和治療標準了,因為你們的研究引領國家的醫療,那時你就真的‘牛’了。”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