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何無痕)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廣泛運用,新興產業人才職稱評定成為制約專技人才發展的一大難題。4月,我市率先全省正式開展大數據專業和機電元器件專業兩個新增專業的職稱改革試點,根據人才特點,將創新研發等業績成果列入主要評價標準。
此舉為企業選人用人、人才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也進一步完善了廈門的人才評價分類體系,從而促進本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和職業教育培訓的提升,吸引更多人才瞭解、加入這些新行業,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大人力支撐。
【變化1】
淡化論文數量要求 以實績評價人才
記者瞭解到,此次新增的大數據專業和機電元器件專業將依據《廈門市大數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條件(試行)》和《廈門市機電元器件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條件(試行)》進行評價。
申報條件結合本地兩個新專業的實際特點,通過分類分級明確不同專業領域人才評價的核心要素,設置符合不同領域層次人才成長規律和技術特點的評價條件,堅持以用為本,科學評價,從大數據和機電元器件這類應用型人才特點出發,不唯論文,將創新研發等業績成果列入主要評價標準,重點評價成果質量、技術水平,淡化論文數量要求,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潛心研究創新價值。突出單位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崗位履職評價,將成果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掛鈎,形成以實績來評價人才的導向。
【變化2】
民營企業國有企業 統一評審程序和評價標準
兩個新增專業的職稱改革試點分別委託兩家行業內企業——廈門市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和廈門宏發電聲股份有限公司負責組織實施。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社局在大數據和機電元器件職稱改革試點中,還注重完善非公企業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暢通民營企業、社會組織等非公經濟實體專業技術人才評價渠道。無論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均採取同一評審程序、同一評價標準、同一資格證書的實施方式。
為做好新增專業評審,在我市工程系列評委庫中增加兩個專業庫,評委遴選時注意優化專家來源和結構,強化業內代表性,組成一支產學研、理論實踐相結合的高素質專業評審隊伍,提高人才評價質量和公信力。
【背景】
原有職稱專業 難以適應新人才
截至2019年底,廈門軟件信息產業園區企業已有近4500家,營收超過1000億元。數字產業已成為廈門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和新亮點,截至2019年底,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805億元,佔福建全省的41%。當前,廈門正着力打造12條千億產業鏈,形成包含軟件信息業在內的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新產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這些新產業的從業人員普遍具備較高的學歷層次和較強的專業技術知識及能力,但由於產業創新,原有職稱專業難以適應新產業、新趨勢的發展需求,無法為新產業引進、招聘、考核評價專業人才提供相應參考標準。
市人社局聯合思明區人社局等有關部門多次走訪本地區相關企業,瞭解行業發展方向、人才結構、培養機制和評價訴求等。在歷時一年多的大量調研基礎上,多方徵求意見,最終形成《廈門市大數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條件(試行)》和《廈門市機電元器件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條件(試行)》,上報省人社廳和工信廳。2020年1月省里正式批准,標誌着兩個新的職稱評審專業誕生。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