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報
陰坡村村民劉文得靠着養殖實現脱貧。 冉玉寧 攝
陰坡村村民積極參與河道治理。
5月的一天,沿着一條蜿蜒還算平坦的山路,記者走進西寧市湟中縣田家寨鎮陰坡村,這裏四面環山,一條水流還算湍急的河把村子分成了東西兩部分,主村道是村裏地勢最低且最平的地方,農家莊廓從村道邊向山頭遞增分佈。
剛一進村,省水利廳水土保持中心主任科員、駐陰坡村第一書記河生泉就指着村道旁的莊廓、村廣場開始講起了幾年來的變化:危房不見了,硬化路修到了家門口,河水清清,巷道里除了老人孩子幾乎看不到閒人……
今天的陰坡村已經“改頭換面”露新顏。 眼前的陰坡村背靠山前倚河,在採訪時得知,其實生活在此的村民面臨着同一個窘境,靠山“吃”不了山靠河也“喝”不了水,貧瘠的土地只能靠老天的“供養”,收成好了勉強維持個温飽,收成不好了還得購買口糧,農民們很難靠着種植增加收入,但又缺乏技術,加之其他因素影響,大多數人家生活困難,是一個貧困村。 談起陰坡村幾年來的脱貧“軌跡”,村民沈連秀體會至深。今年49歲的她不僅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更是家裏惟一的主要勞動力,但是每年農閒時靠零散打工掙來的收入都不夠維持生計,更何況要供孩子上學,她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户。 勤勞的沈連秀從未向生活低頭,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她不僅享受到國家各項扶貧政策,還成為了村裏外出務工“大軍”中的一員,穩定的工資讓家裏的年收入從原來的2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時的1.9萬餘元,生活條件極大改善。 陰坡村共有30户建檔立卡貧困户,缺勞力、缺資金、缺技術是很多農户致貧原因,攻堅貧困“壁壘”,有的外出務工,有的發展養殖,曾經的貧困户也一改舊貌“甩”了貧。
説起養殖產業,其實是如今陰坡村脱貧“造血”的主產業。在這個有着250多户1100餘人的山村,村民們歷來就比較擅長搞養殖,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謀劃着如何向產業要發展時,發展規模化養殖業成為了他們的首選,並吸引很多貧困户和非貧困户積極參與。 冶生平是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户,但作為家裏的主要勞動力,因病卻無法外出務工,可是僅靠種植又很難實現脱貧,於是他積極參與發展規模養殖。 靠着常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冶生平在拿到扶持資金和互助資金後搞起了牛羊養殖,從2017年至今養殖收入成為了家裏提升生活水平的主要來源。依靠牛羊養殖他家的收入連年遞增,目前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餘元。 和冶生平一樣發展養殖產業的還有預備黨員“脱貧光榮户”劉文得。脱貧前,因年邁的雙親長期患病無法外出務工。2016年,當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在開展入户調查時,鼓勵他通過養殖產業脱貧,並推薦他參加了鎮上組織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訓。 掌握了技術,説幹就幹,2017年劉文得依託產業扶貧資金和申請的4萬元互助資金貸款,開始和別人合作養殖犛牛,很快就產生了明顯效益。2017年底時,他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超過了1萬元,成為了脱貧光榮户。一年又一年,嚐到甜頭的劉文得不斷擴大養殖規模,收入也是一年高過一年,到2019年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3萬元。
正如河生泉所言,在他的設想藍圖裏,希望不斷髮展壯大的養殖業在逐漸形成一定規模後,可成為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並帶動周邊村莊的羣眾一同奔小康。 在陰坡村,很多貧困户靠着發展養殖業實現脱貧,也有的貧困户在致富帶頭人的帶領下,每年輾轉省內外靠打工增收。
陰坡村村委會主任沈成海就是致富帶頭人之一,憑藉着自己多年在外闖蕩積累的經驗,每年春耕一過,他就會帶着村裏很多青壯年外出打工。同時,為了讓村裏的養殖業形成規模化養殖,他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一處養殖場內租了10個飼養棚,每年帶着鄉親們實現“飛地”養殖,在異地搞發展鼓腰包。
採訪中,大家對於自身的變化只是用很簡潔的語言帶過,但在説起村裏這幾年發生的變化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河道越來越乾淨了,自來水通到了灶台邊…… 河生泉娓娓道來。扶貧工作隊最先來時,村裏的基礎設施非常薄弱,穿村而過的河道還是一條自然河道,不僅每年汛期會讓村民害怕水患,而且河道旁遍地的垃圾也影響村容,更何況人畜飲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河生泉認為,實現真脱貧第一項工作就必須要解決好人畜安全飲水問題和河道治理,為此,他積極向省水利廳及相關部門尋求扶貧支持。作為陰坡村的聯點幫扶單位,省水利廳從上到下高度重視,多方協調先後落實各類扶貧資金1770餘萬元,實施了尕院溝陰坡村河道治理及加固、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工程。現如今工程已經完畢,治理後的河道里清澈的河水涓涓流淌,吃水難問題得到解決,村民告別挑水時代。 隨着脱貧攻堅步伐不斷加快,從改善人居環境到產業 “造血”,陰坡村正一改昔日舊貌向“陽”而進,這個雪山腳下的小山村迎來了鉅變,鄉親們的生活定將節節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