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中房”屹立不倒,“釘子户”和公眾利益如何雙贏
近日,廣州環島路海珠湧大橋開通,一座被大橋“包裹”的房子引發關注,這座“橋中房”被網友稱為廣州“最牛釘子户”。8月7日,面對網絡圍觀,曾表示願和政府協商的房主樑女士回應,“你們寫到歪曲對我來説沒有任何意義”“我已經刀槍不入百毒不侵,你想想誰可以承受你們這樣的萬人圍觀”。此前廣州市海珠區住建局曾表示,將繼續和業主溝通協商,爭取儘早達成共識。
“橋中房”被海珠湧大橋夾擁,不啻為一種“奇景”,吸引着人們的好奇心、探求欲。
“橋中房”的出現經歷了漫長過程,當地建橋徵遷工作於10年前啓動,涉及私人房屋47户及相關單位7個,而如今“海傍外街22號”“矗立”在大橋間,是相關部門在和房主在補償方案溝通未果後造成的。
“橋中房”使大橋為其“讓步”,這樣“頑強而倔強”的存在,本身就有諸多意味。
要知道,這座橋是連通海珠區環島路的重要節點,貫通後當地交通壓力將得到緩解,居民出行條件也將大為改善。大橋建設關乎羣眾福祉,意義不言自明。而政府全力推進的過程,多户人家已接受政府方案,“橋中房”房主自始至終未能同意,直至房屋突兀而扎眼地“釘”在大橋間。
輿論往往認為“最牛釘子户”是不識時務、不合時宜的人。現實中,有的“釘子户”也的確要價過高。因此有人覺着梁女士似乎未和其他居民“共進退”,在公共利益面前也沒有“深明大義”。有的得知房主不同意政府多重賠償方案後,會認為房主試圖通過拒遷而“坐地起價”,而最後房子被大橋360度環繞,也是其“自作自受”。
但是,這次我們看到,“橋中房”能屹立不倒,説明當地有關部門在觸及公民物權時的剋制,並未以多數人的福祉,壓倒少數人的訴求,更未在孱弱的個體面前,強行行使公權力。
雖然橋樑“走”了“彎路”,但避免了當地法治進程走彎路,守住了徵遷博弈中的底線。正是如此,輿論對當地的徵遷讚賞有加。當地並未以極端方式逼住户就範,儘管被大橋包圍,但住户依舊出行無阻。在之前海珠區洲頭咀隧道內,曾被“立交圈”包圍的一幢8層小樓,也是因徵遷協議未果,被孤立地保留下來,期間水電照常供應,儘管類似“橋中房”的出現有諸般無奈,但當地前後的做法,無疑使徵遷過程明亮寬和,給居民訴求留下餘地。
當然,不能忽視“橋中房”的存在並非長遠之計。有專家算過,繞彎的大橋,常年累月下來會增加來往車輛油耗。同時,房屋毗鄰河岸,地勢較低,居住本就潮濕,還可能河水倒灌。至於來往車輛的喧囂更是聒噪不已、橋面上的交通隱患也令“橋中房”危機四伏。這樣的房被保留下來,舒適宜居的環境也已蕩然無存。歸根結底,房主被妥善安置,大橋筆直貫通,才是雙贏圓滿的結局。
令人欣慰的是,當地政府並未就此撒手,房主樑女士也未完全拒絕溝通。如今大橋業已竣工,希望政府能拿出和先前一般的耐心,積極與房主溝通,而在日益惡劣的居住環境中,房主也應掂量訴求是否適當,爭取往好的方向解決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