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在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抗戰裏,有無數志士英烈倒在了他們守護的中華大地上。

而在這片熱土的上空,亦有4300餘名空軍將士的英靈。這其中更有1700多位正值大好年華的熱血青年,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給了祖國的藍天,而他們也都來自於同一個地方——筧橋中央航校。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筧橋航校舊址

這所由蔣介石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拍板組建的航空學校,被譽為“中國空軍的搖籃”,不僅為中國引入了先進且完善的空軍教育培養體系,更是解了當年“缺乏空戰能力”的燃眉之急。

從飛行學、發動機學、無線電通訊等理論課程,到驅逐、偵查、轟炸等操作訓練,再到真正地披掛上陣殺敵,這座中國近代最大規模的航校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眾所周知,空軍這一兵種與其他兵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當時那個年代則是更加“高端”的兵種。一名優秀飛行員的培養不僅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錢,更需要本人具有過硬的身體素質以及較高的文化程度。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筧橋航校學員

當時能夠滿足這些“苛刻”條件的基本上也都是現在人們口中所説的“富二代”們。林徽因的三弟、俞大維的骨肉、張伯苓的幼子……他們之中哪個不是出身名門望族,哪個不是口含金勺,哪個不是被家族寄予厚望?

然而就是這些“富二代”們,在看到祖國受到壓迫時,毅然決然地從國內外頂尖學府走出,頭也不回地邁進筧橋航校的大門。

做出這樣的決定時,他們都還是十幾二十歲的孩子,他們站在校門口,對着天空喊出“誓與敵人同歸於盡”的豪言,而也正是從這一刻起,他們的生命便不再屬於自己。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航校飛行員

他們不知道敵人下一次突襲會在什麼時候,或許是明天?或許是今晚?又或許是下一秒?他們必須時刻做好迎戰的準備,必要情況下,也要做好隨時犧牲的準備,在為國捐軀這件事上,他們義無反顧。

這些年輕人每一次升空都可能是永別,每一次平安落地也都是上天的恩賜。在雲霄之間的戰鬥,勝敗總是在一瞬間,要麼擊落敵機,要麼自己墜毀,深知這一點的他們早已在入校之時就寫好了遺書。

為了保證在戰鬥中激發出最大的潛力,他們歷經無數次訓練,克服無數困難,從極高的淘汰率中脱穎而出,最終成為了一批真正的“飛將軍”。戰績輝煌的他們備受廣大軍民的尊敬,可是,等待他們的卻只有突如其來的戰鬥與不知何時降臨的犧牲。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使筧橋中央航校一戰成名的是被人們傳頌至今的“8·14空戰”。八十多年前,中國空軍飛行員中的“四大金剛”——高志航、劉粹剛、李桂丹與樂以琴從筧橋航校畢業後,便參與到了這“打出名堂”的一戰中。

那是1937年8月14日,慘烈的淞滬會戰爆發的次日,企圖襲擊筧橋機場的日軍,從台北松山機場派出18架轟炸機,兵分兩路對筧橋與廣德進行空襲。當時駐紮在河南周口的空軍第四大隊接到了前往杭州支援淞滬會戰的緊急電令。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高志航

第四航空隊的27架驅逐機於14日下午抵達筧橋機場,立即投入戰鬥。時任大隊長的高志航甚至來不及給飛機加油,便率隊火速升空。

面對惡劣的天氣情況與飛機油量不足的問題,高志航還是選擇衝了上去。電閃雷鳴彷彿是天公為他們擂響的戰鼓,這是中國空軍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仗,他們勢必要打得足夠響亮。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高志航和女兒

憑藉着高超的駕駛技術,高志航率先穿過雲層發現了一架敵機,並與一個戰友合力將其擊落——這也是中國飛行員在空戰中擊落的第一架敵機。

“飛將軍”們越戰越勇,駕駛着戰機與敵機不斷地周旋,找準時機開火進攻,打得日軍落荒而逃。其中一架敵機在被高志航擊傷後,在返航途中又遭遇了飛行員鄭少愚的追擊,最終墜毀。

在這次空戰中,中國空軍沒有損失,卻擊毀了三架敵機。遺憾的是,二十一中隊的飛行員劉樹藩由於油箱告罄,在迫降時頭部受傷,由於失血過多而犧牲,他也是空軍抗戰犧牲的第一人。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無問西東》劇照

為紀念此戰之大捷,民國政府便將“空軍節”定為8月14日。

這一仗打出了中國空軍的威名。但勝利的喜悦是短暫的,僅僅三天後,來自東北的飛行員閆海文在完成轟炸任務返航途中,不幸陷入日軍的包圍。

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閆海文掏出手槍予以答覆,他開槍擊斃、擊傷數名敵人,彈夾中還剩下最後一發子彈,這發子彈並非用作殺敵,而是為了殉國明志。

電影《無問西東》中,空軍戰士沈光耀目睹了日軍喪心病狂地射殺棄機跳傘的國軍飛行員後,駕駛戰機撞向敵方軍艦的情節曾使無數人淚流滿面,而沈光耀的原型人物是筧橋中央航校第三期學生、空軍第二大隊第九中隊分隊長沈崇誨。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中間為沈崇誨

同年8月19日,沈崇誨所駕駛的戰機在執行轟炸敵方軍艦的任務中突發故障,眼看着戰友正與日軍“出雲號”打得難解難分,他操縱戰機一頭撞向敵艦,用生命踐行了筧橋航校的校訓,“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那一年他才26歲……

就是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中國空軍的名號越打越響;但也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我們損失了數千名英勇的飛行員。

100餘名首代飛行員在抗戰打響不到半年的時間裏,便將自己的生命燃作火炬,遞給了後繼者;1700多名年輕人從先輩們手中接過這團火,再加以自己生命的力量,為後輩、為今天的祖國照出了一片光亮。

參考資料:《抗戰紀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96 字。

轉載請註明: 1700個青年,無人生還,平均年齡只有23歲,只為祖國的今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