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老舊小區有了嶄新的模樣

瞧!老舊小區有了嶄新的模樣

北京市朝陽區勁松小區改造後的兒童活動區。
資料圖片

瞧!老舊小區有了嶄新的模樣

北京市西城區白雲路小區改造後的立體停車場。
資料圖片

瞧!老舊小區有了嶄新的模樣

北京市海淀區毛紡北小區加裝電梯前後對比。
資料圖片

瞧!老舊小區有了嶄新的模樣

北京市海淀區毛紡北小區加裝電梯前後對比。
資料圖片

老舊小區改造的“三筆賬”

採訪老舊小區改造,總有一些鏡頭,讓我們難忘:

外掛電梯開通那天,兩位80多歲的老同事,乘梯而下,顫顫相擁,喜極而泣。他們腿腳不便,身居六樓,每天隔窗揮手,遙相守候多年;小區改造完成那天,在這裏操碎了心、磨破了嘴的設計總監,突然感到與這個老小區難捨難分,她説:我看到,一天天的,小區在變化,這裏居民的精神面貌也越來越不一樣了。

採訪老舊小區改造,總有一些感受,令我們縈懷:

老舊小區裏住着許多老人,他們為建設新中國辛勤工作,省吃儉用了一輩子。如今,配套設施完善,生活更加便利與舒適,正是社會發展對老人們晚年生活美好的回饋。

老舊小區改造,既利在當下,也着眼長遠。

它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老舊小區脱胎換骨的改造,升級生活品質,讓人民羣眾得了實惠。

它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支撐。老舊小區改造,算起來有三筆賬。一筆是家庭的小賬,支付少量費用,使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一筆是社區“理財”賬,用活用好資源,升級硬件設施、優化公共服務;一筆是城市和國家的發展賬,以政府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加大服務設施和產品供給力度,促進居民消費,吸納居民就業……在千家萬户的歡聲笑語中,促進產業和消費的“雙升級”,實現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夏日時分,一篇熱文在北京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內轉發:“看看,今年政府計劃出來了,2020年,北京將新開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80個,有你們那兒不?”

北京近三年推進了396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涉及住宅樓3301棟,居民31.48萬户,圍繞“錢從哪兒來”“地從哪兒出”“居民如何溝通協調”等難題,通過多方面的探索,思路越來越寬,辦法越來越多。

社會力量參與,引來“活水”解困局

老舊小區改造,最缺的就是資金。從升級“硬件”加強基礎設施,到再造“軟件”建立長效管理,這裏既有一次性的投入,也有細水長流的花銷。錢從哪來?怎麼花?這是最大的問題,也是最棘手的問題。

330米高的國貿三期,位於北京CBD核心區。站在樓頂向正南放眼望去,視線會在剛剛穿過眼前的“建外SOHO”等幾棟高樓大廈後,突然下沉到一片窪地,那是一片朦朧的灰色。驅車不到4公里,來到近前才發現,那些只有四五層的橘黃色樓體其實很亮眼,水泥灰的樓頂反而看不見了。

像很多老舊小區一樣,始建於1978年的勁松北社區,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由“高”變“矮”,由“新”變“舊”。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也從青年變成了老人,在社區的4199户9494名常住人口中,老年住户比率高達39.6%。沒電梯、環境差、少配套、缺物業,居民盼改造,政府想改造,大家的意見非常一致。然而,到真要動手的時候,資金卻成了難題。

“全部政府投,資金有限,而且如果後期管護不到位,很容易打水漂;都讓企業投,意願不強,如果找不到盈利點,就成了虧本買賣。”北京市朝陽區勁松街道工委書記楊丙章介紹,他們想到的辦法是:政府讓利,盤活老舊小區資源;企業微利,確保長期可持續;居民獲利,先體驗後購買。

想法不錯,但一個巴掌拍不響。經過多次溝通,願景集團發現了商機,與勁松街道簽訂戰略協議。2018年7月,政府、企業、居民多方開始溝通協商改造方案;2019年4月,勁松北社區一區、二區,全面啓動公共空間、智能化、服務業態、社區文化四大類16小類30餘項專項改造,到2019年8月正式完工,願景集團共投入改造資金近3000萬元。

“對於政府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菜單中基礎類項目,由街道按程序申請市、區兩級財政資金。同時,我們將社區的低效房產,比方説配套用房、人防工程、閒置空間等,全部無償交給企業,改造後進行經營。”楊丙章説,這樣的做法有兩個好處,一是讓企業通過經營有所收益,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居民生活的配套要求。

包子2元1個,饅頭1.5元2個,豆腐腦3元1碗,茶葉蛋2元1個……改造後的“美好鄰里食堂”,就開在勁松北社區居委會的邊上,價格實惠味道不錯;社區裏原來200多平方米的自行車棚,一部分改造後開起了“匠心工坊”便民商店,為居民提供多種生活服務,改條褲子20元,配把普通鑰匙6元,還備了多種工具免費取用;橫穿小區的勁松西街兩側,引入了北京老字號食品企業“百年義利”,路西的店賣點心零食,路東賣熟食,價格合適品種齊全……

“這些房子怎麼改,哪些行業能入駐,都是居民投票決定。”願景集團城區更新事業部項目總經理韋民樂説,“我們給出的租金,低得讓人想不到,目的就是要把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降下來,讓老舊小區的居民得實惠。”

社區居民是受益了,那企業能盈利嗎?“街道給了3年的物業扶持期,將原來‘政府兜底’的資金撥付給企業,同時讓企業通過提供專業的服務,引導培養居民物業繳費習慣。”楊丙章説,“讓物業服務長效化,既是老舊小區改造是否成功的關鍵,也是保證企業實現盈利的重要方面。”

在勁松北社區的既有房屋中,10%是收取物業費的商品房,10%是直管公房,80%是未收取物業費的房改房。“從來沒交過物業費,以前一年就交36元錢的衞生費。”68歲的潘繼紅説,一開始大家是有些不習慣。

“先嚐後買”,滿意了再説。小區出入口,24小時專人值守,一天安保巡邏3次;垃圾桶每週清洗1次,樓外道路每日清掃1次,巡視保潔兩次;居民的服務需求,3分鐘內受理,10分鐘內上門……專業優質的服務,換來了居民的繳費意願,潘繼紅説:“不繳都不好意思啦。”

“我們以直管公房價格統一了物業收費標準,多層0.43元/平方米,高層1.42元/平方米。”韋民樂表示,這個價格在北京來説,是非常便宜的。“根據先嚐後買原則,從2020年初開始收費,截至6月底,勁松北社區的物業費收繳率達到了60%。”

財政補一點,居民出一點,企業掙一點。在願景集團原來的計劃上,預計要10年收回投資。“這是保守的估計,其實收回投資的時間要短一些。”韋民樂説,他們正計劃在社區增加養老、托幼、健康等業態,這些都是新的增長點。“公司正在積極佈局,在北京的大興、石景山、通州等地已經啓動了新項目,用的都是勁松模式。”

巧謀劃精設計,“借地”借出新天地

走進西城區白雲路七號院,與想象中老舊小區的侷促和雜亂不一樣,撲面而來的是清爽與靜謐。停車有序、道路寬敞、設施齊全,西側立着一面鐫刻有老子生平資料的文化牆,透露出這個距離白雲觀一街之隔小區的文化底藴。

3年前,這裏還是另外一副樣子。僅有三棟六層住宅樓,共計24個單元382户,户均使用面積49平方米,建設年代為1988年的白雲路七號院經歷過一段停車難、違建多、設施老的日子。

這裏靠近北京西站,與長安街相隔兩個街區,處在黃金地段,七號院改造最難的是:“地”從哪裏來?

向“治亂”要地,巧謀劃,精設計。小區最早一批居民金大爺説:“那時候垃圾車滿地跑,架空線凌亂如‘蜘蛛網’,自行車棚大過停車場,孩子只能在小區外路邊玩兒。”拆除違建、小區架空線入地、地下管線改移、路邊重新鋪裝、原有垃圾樓改造為辦公樓、自行車棚改造……“空間侷促,見縫插針,為了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白雲路七號院的改造可以説是‘螺螄殼裏做道場’。”西城區住建委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老舊小區組組長郭華剛説。

向室外借地,解決居民晾衣難,多措並施,小居室內部脱胎換骨。由於户均面積小,陽台空間極為有限,為了滿足小區住户的晾衣需求,改造工程特意在小區休閒區域周邊增設了晾衣竿,這一小小的改變,讓小區居民特別滿意。除了“面子”上的老舊與雜亂,看不見的“裏子”更是問題重重。由於地下管線老化,不少半地下住户還遭遇堵塞、鏽蝕甚至“水漫金山”的情況。在整個改造期間,小區的地下空間經歷了一次大“手術”,自來水、雨水、污水、燃氣、電力等管線都得到了徹底更換,而家家户户的鏽蝕老化的管線,也來了個大變身,小居室徹底告別各種“跑、冒、滴、漏”。

向空中借地,解決停車難。改造前,白雲觀七號院只有53個停車位,遠不能滿足居民需求,因此小區出現了佔用消防通道、人行通道以及在街邊違法停車的情況。“立體停車,成了居民一致的呼聲。”北京築福建築科學研究院技術總監董利琴告訴記者,“但居民都提出,停車樓不要建在我家門口。房管所和社區反覆做羣眾工作,我們的設計圖改了三五遍,現場挖坑了之後還又挪了一次,最後停車樓終於落地了。”經過改造後,小區地面正規停車位55個,立體停車位26個,臨時車位20個,小區車位達到了101個,數量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多。

向一樓“借地”,電梯安起來!“小區裏1/3的居民是老年人,要是腿腳不好連樓都下不來。”過去沒有電梯,居民家中短暫停水,房管所“丁深式物業服務站”的丁傑軒和他的同事們幫老年居民們倒過便盆、買過早飯。樓上的老人盼電梯,但建電梯要向沒有用梯需求的一樓住户借地。為了讓單元所有居民同意安裝電梯,作為樓門長的金大爺和各方工作人員把各家各户的門都敲了不知道多少遍。

“從2017年3月份到5月份,我們先後7次對住户進行了問卷調查、入户走訪,多次召開座談會,就是為了充分徵求大家的意見和建議。”西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月壇管理所黨委書記張立説。安裝電梯後效果良好,噪音、光線等並不會給半地下及低層住户帶來不良影響,尚未安裝電梯的住户們見到張立總是會説一句:“書記,下一批安裝電梯的時候,我絕對雙手贊成!”

電梯裝好了,住在六樓、腿腳不好的金大爺可以帶着外孫天天下樓玩兒,房價都漲了。“我覺得我們現在就是個高品質小區!”金大爺高興地對記者説。

自下而上決策,帶着感情聚人心

“六樓同意改上下水,我就簽字裝電梯。”“一樓先裝電梯,我再考慮改上下水。”翻着一頁頁調查表,謝玉華髮了愁。

謝玉華是海淀區清河街道毛紡北小區社區黨委書記。毛紡北小區建於1992年,七成住户是原清河毛紡三廠退休職工。作為有着近百年曆史的老國企,毛紡三廠曾經很紅火,年年蓋樓分福利房,職工日子過得不錯。

世易時移。因連年虧損,2006年,毛紡三廠改制搬遷至平谷,老職工紛紛下崗。眼見周圍蓋起了一處處高大上小區,毛紡北小區盡顯“老態”:道路坑坑窪窪,管道年久失修,線纜縱橫交錯,車輛亂停亂放……

轉機來了。當得知小區要進行改造試點,謝玉華眼前一亮。

好事也是難事。毛紡北小區共有9棟居民樓,常住人口902户、3788人。改造前,居委會和清華大學“清河實驗”課題組共同設計了調查問卷,逐一送到居民家中。調查顯示,78.8%的居民同意建立體停車樓,68.6%同意加裝電梯,71.6%同意建養老驛站。

難就難在意見不一致。拿裝電梯來説,近60户居民反對。有人擔心遮光,有人住一樓用不上電梯,有人在意電梯噪音,有人認為不該收費,有人意見反覆……

無論上下水改造,還是老樓加裝電梯,都需要每個單元每户居民同意才能實施。每户都有自己的考量,怎麼達成一致?“要帶着感情,算好三筆賬。除了把改造政策講明白之外,也給大夥兒算算身體健康賬、房屋升值賬和鄰里和諧賬。”在社區工作了21年,謝玉華跟居民感情深厚。

“記得不,咱倆在一個車間待過?”小區居民胡珊面帶微笑,走進一樓鄰居家,“那時候三班倒,一人管4台車。”老同事坐在一起,憶一憶當年工作的場景,心裏的疙瘩慢慢解開。

一時間,老街坊們都被動員起來,黨員找羣眾,樓上勸樓下,媽媽開導兒子,婆婆説服兒媳,人心漸漸聚攏了。

有一個單元,11户同意裝電梯,只有四樓住户反對。謝玉華等人一連5次入户,從惠民政策講到鄰里和諧,從提升生活品質説到爬樓損傷關節,磨破了嘴皮,對方不為所動。

“我特別希望小區這個大家庭其樂融融。”最後一次,通了兩個多小時電話,謝玉華誠懇的話語打動了這位住户,電梯順利安裝。

老舊小區改造牽涉住户切身利益,如何有效反映民意?2017年,毛紡北小區選舉成立了居民議事委員會,參與改造全過程。委員會由17名議事委員和10名監督委員組成,他們大多是老黨員、樓門長,均勻分佈在每一棟樓。為擴大代表性,還吸納了兩名青年業主加入。“國家政策、施工進度、技術難點……政府怎麼安排的,老百姓怎麼想的,我們做好傳達、溝通,推動問題解決。”據統計,改造期間,小區共召開各種協調會、動員會100多次,接待居民1430人次。

在北京建工集團毛紡北小區項目執行經理林磊印象中,光電梯的設計方案就一改再改。最初電梯井道和轎廂都是鋼結構,居民生怕影響採光。改成通透的觀光梯樣式,住户擔心乘梯時產生眩暈感。最終採用透明井道和全封閉轎廂,既保證採光,又避免眩暈感。此外,根據樓房的結構,轎廂還有豎向和橫向兩種設計。“充分採納了居民的意見,雖説工期長了些,但終究是為了老百姓滿意。”林磊説。

停車難,一直是小區居民的心病。建立體停車場是一個好辦法,但建在哪兒?挑來挑去,只有一處1400平方米規劃外建築所在的地方合適。

這個建築已建成近20年,一部分是物業庫房,一部分出租。消息傳來,租户不答應。物業職工也反對,立體停車場要投資500萬元,沒了租金,萬一停車場收不回成本,怎麼辦?

“居民有需求,再難也得幹。”北京燕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苗春雨説。2019年元旦,立體停車場投入使用,增加立體車位140個,還配建了10個帶充電樁的平面車位。

出門有電梯,停車有立體停車場,活動有老年服務驛站……除了外牆保温、樓頂防水、上下水管更換等基礎項目,毛紡北小區成為北京市新階段老舊社區綜合改造10個試點小區中,唯一一個3個自選項目全部落地的小區。

老舊小區改造,既要把改造這一步邁好,還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在議事委員會的基礎上,6月18日,毛紡北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成立,搭建社區和業主溝通的橋樑,組織業主共同決定小區管理事項,推進小區規範化管理。

“這種自下而上的決策模式,充分考慮居民的意願,真正達到讓居民自我管理的目的。”清華大學“清河實驗”課題組協調人肖林説。

版式設計:沈亦伶

夏日時分,一篇熱文在北京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內轉發:“看看,今年政府計劃出來了,2020年,北京將新開工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項目80個,有你們那兒不?”

北京近三年推進了396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涉及住宅樓3301棟,居民31.48萬户,圍繞“錢從哪兒來”“地從哪兒出”“居民如何溝通協調”等難題,通過多方面的探索,思路越來越寬,辦法越來越多。

社會力量參與,引來“活水”解困局

老舊小區改造,最缺的就是資金。從升級“硬件”加強基礎設施,到再造“軟件”建立長效管理,這裏既有一次性的投入,也有細水長流的花銷。錢從哪來?怎麼花?這是最大的問題,也是最棘手的問題。

330米高的國貿三期,位於北京CBD核心區。站在樓頂向正南放眼望去,視線會在剛剛穿過眼前的“建外SOHO”等幾棟高樓大廈後,突然下沉到一片窪地,那是一片朦朧的灰色。驅車不到4公里,來到近前才發現,那些只有四五層的橘黃色樓體其實很亮眼,水泥灰的樓頂反而看不見了。

像很多老舊小區一樣,始建於1978年的勁松北社區,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由“高”變“矮”,由“新”變“舊”。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也從青年變成了老人,在社區的4199户9494名常住人口中,老年住户比率高達39.6%。沒電梯、環境差、少配套、缺物業,居民盼改造,政府想改造,大家的意見非常一致。然而,到真要動手的時候,資金卻成了難題。

“全部政府投,資金有限,而且如果後期管護不到位,很容易打水漂;都讓企業投,意願不強,如果找不到盈利點,就成了虧本買賣。”北京市朝陽區勁松街道工委書記楊丙章介紹,他們想到的辦法是:政府讓利,盤活老舊小區資源;企業微利,確保長期可持續;居民獲利,先體驗後購買。

想法不錯,但一個巴掌拍不響。經過多次溝通,願景集團發現了商機,與勁松街道簽訂戰略協議。2018年7月,政府、企業、居民多方開始溝通協商改造方案;2019年4月,勁松北社區一區、二區,全面啓動公共空間、智能化、服務業態、社區文化四大類16小類30餘項專項改造,到2019年8月正式完工,願景集團共投入改造資金近3000萬元。

“對於政府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菜單中基礎類項目,由街道按程序申請市、區兩級財政資金。同時,我們將社區的低效房產,比方説配套用房、人防工程、閒置空間等,全部無償交給企業,改造後進行經營。”楊丙章説,這樣的做法有兩個好處,一是讓企業通過經營有所收益,另一方面也滿足了居民生活的配套要求。

包子2元1個,饅頭1.5元2個,豆腐腦3元1碗,茶葉蛋2元1個……改造後的“美好鄰里食堂”,就開在勁松北社區居委會的邊上,價格實惠味道不錯;社區裏原來200多平方米的自行車棚,一部分改造後開起了“匠心工坊”便民商店,為居民提供多種生活服務,改條褲子20元,配把普通鑰匙6元,還備了多種工具免費取用;橫穿小區的勁松西街兩側,引入了北京老字號食品企業“百年義利”,路西的店賣點心零食,路東賣熟食,價格合適品種齊全……

“這些房子怎麼改,哪些行業能入駐,都是居民投票決定。”願景集團城區更新事業部項目總經理韋民樂説,“我們給出的租金,低得讓人想不到,目的就是要把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降下來,讓老舊小區的居民得實惠。”

社區居民是受益了,那企業能盈利嗎?“街道給了3年的物業扶持期,將原來‘政府兜底’的資金撥付給企業,同時讓企業通過提供專業的服務,引導培養居民物業繳費習慣。”楊丙章説,“讓物業服務長效化,既是老舊小區改造是否成功的關鍵,也是保證企業實現盈利的重要方面。”

在勁松北社區的既有房屋中,10%是收取物業費的商品房,10%是直管公房,80%是未收取物業費的房改房。“從來沒交過物業費,以前一年就交36元錢的衞生費。”68歲的潘繼紅説,一開始大家是有些不習慣。

“先嚐後買”,滿意了再説。小區出入口,24小時專人值守,一天安保巡邏3次;垃圾桶每週清洗1次,樓外道路每日清掃1次,巡視保潔兩次;居民的服務需求,3分鐘內受理,10分鐘內上門……專業優質的服務,換來了居民的繳費意願,潘繼紅説:“不繳都不好意思啦。”

“我們以直管公房價格統一了物業收費標準,多層0.43元/平方米,高層1.42元/平方米。”韋民樂表示,這個價格在北京來説,是非常便宜的。“根據先嚐後買原則,從2020年初開始收費,截至6月底,勁松北社區的物業費收繳率達到了60%。”

財政補一點,居民出一點,企業掙一點。在願景集團原來的計劃上,預計要10年收回投資。“這是保守的估計,其實收回投資的時間要短一些。”韋民樂説,他們正計劃在社區增加養老、托幼、健康等業態,這些都是新的增長點。“公司正在積極佈局,在北京的大興、石景山、通州等地已經啓動了新項目,用的都是勁松模式。”

巧謀劃精設計,“借地”借出新天地

走進西城區白雲路七號院,與想象中老舊小區的侷促和雜亂不一樣,撲面而來的是清爽與靜謐。停車有序、道路寬敞、設施齊全,西側立着一面鐫刻有老子生平資料的文化牆,透露出這個距離白雲觀一街之隔小區的文化底藴。

3年前,這裏還是另外一副樣子。僅有三棟六層住宅樓,共計24個單元382户,户均使用面積49平方米,建設年代為1988年的白雲路七號院經歷過一段停車難、違建多、設施老的日子。

這裏靠近北京西站,與長安街相隔兩個街區,處在黃金地段,七號院改造最難的是:“地”從哪裏來?

向“治亂”要地,巧謀劃,精設計。小區最早一批居民金大爺説:“那時候垃圾車滿地跑,架空線凌亂如‘蜘蛛網’,自行車棚大過停車場,孩子只能在小區外路邊玩兒。”拆除違建、小區架空線入地、地下管線改移、路邊重新鋪裝、原有垃圾樓改造為辦公樓、自行車棚改造……“空間侷促,見縫插針,為了讓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提升,白雲路七號院的改造可以説是‘螺螄殼裏做道場’。”西城區住建委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老舊小區組組長郭華剛説。

向室外借地,解決居民晾衣難,多措並施,小居室內部脱胎換骨。由於户均面積小,陽台空間極為有限,為了滿足小區住户的晾衣需求,改造工程特意在小區休閒區域周邊增設了晾衣竿,這一小小的改變,讓小區居民特別滿意。除了“面子”上的老舊與雜亂,看不見的“裏子”更是問題重重。由於地下管線老化,不少半地下住户還遭遇堵塞、鏽蝕甚至“水漫金山”的情況。在整個改造期間,小區的地下空間經歷了一次大“手術”,自來水、雨水、污水、燃氣、電力等管線都得到了徹底更換,而家家户户的鏽蝕老化的管線,也來了個大變身,小居室徹底告別各種“跑、冒、滴、漏”。

向空中借地,解決停車難。改造前,白雲觀七號院只有53個停車位,遠不能滿足居民需求,因此小區出現了佔用消防通道、人行通道以及在街邊違法停車的情況。“立體停車,成了居民一致的呼聲。”北京築福建築科學研究院技術總監董利琴告訴記者,“但居民都提出,停車樓不要建在我家門口。房管所和社區反覆做羣眾工作,我們的設計圖改了三五遍,現場挖坑了之後還又挪了一次,最後停車樓終於落地了。”經過改造後,小區地面正規停車位55個,立體停車位26個,臨時車位20個,小區車位達到了101個,數量比原來增加了一倍多。

向一樓“借地”,電梯安起來!“小區裏1/3的居民是老年人,要是腿腳不好連樓都下不來。”過去沒有電梯,居民家中短暫停水,房管所“丁深式物業服務站”的丁傑軒和他的同事們幫老年居民們倒過便盆、買過早飯。樓上的老人盼電梯,但建電梯要向沒有用梯需求的一樓住户借地。為了讓單元所有居民同意安裝電梯,作為樓門長的金大爺和各方工作人員把各家各户的門都敲了不知道多少遍。

“從2017年3月份到5月份,我們先後7次對住户進行了問卷調查、入户走訪,多次召開座談會,就是為了充分徵求大家的意見和建議。”西城區房屋土地管理中心月壇管理所黨委書記張立説。安裝電梯後效果良好,噪音、光線等並不會給半地下及低層住户帶來不良影響,尚未安裝電梯的住户們見到張立總是會説一句:“書記,下一批安裝電梯的時候,我絕對雙手贊成!”

電梯裝好了,住在六樓、腿腳不好的金大爺可以帶着外孫天天下樓玩兒,房價都漲了。“我覺得我們現在就是個高品質小區!”金大爺高興地對記者説。

自下而上決策,帶着感情聚人心

“六樓同意改上下水,我就簽字裝電梯。”“一樓先裝電梯,我再考慮改上下水。”翻着一頁頁調查表,謝玉華髮了愁。

謝玉華是海淀區清河街道毛紡北小區社區黨委書記。毛紡北小區建於1992年,七成住户是原清河毛紡三廠退休職工。作為有着近百年曆史的老國企,毛紡三廠曾經很紅火,年年蓋樓分福利房,職工日子過得不錯。

世易時移。因連年虧損,2006年,毛紡三廠改制搬遷至平谷,老職工紛紛下崗。眼見周圍蓋起了一處處高大上小區,毛紡北小區盡顯“老態”:道路坑坑窪窪,管道年久失修,線纜縱橫交錯,車輛亂停亂放……

轉機來了。當得知小區要進行改造試點,謝玉華眼前一亮。

好事也是難事。毛紡北小區共有9棟居民樓,常住人口902户、3788人。改造前,居委會和清華大學“清河實驗”課題組共同設計了調查問卷,逐一送到居民家中。調查顯示,78.8%的居民同意建立體停車樓,68.6%同意加裝電梯,71.6%同意建養老驛站。

難就難在意見不一致。拿裝電梯來説,近60户居民反對。有人擔心遮光,有人住一樓用不上電梯,有人在意電梯噪音,有人認為不該收費,有人意見反覆……

無論上下水改造,還是老樓加裝電梯,都需要每個單元每户居民同意才能實施。每户都有自己的考量,怎麼達成一致?“要帶着感情,算好三筆賬。除了把改造政策講明白之外,也給大夥兒算算身體健康賬、房屋升值賬和鄰里和諧賬。”在社區工作了21年,謝玉華跟居民感情深厚。

“記得不,咱倆在一個車間待過?”小區居民胡珊面帶微笑,走進一樓鄰居家,“那時候三班倒,一人管4台車。”老同事坐在一起,憶一憶當年工作的場景,心裏的疙瘩慢慢解開。

一時間,老街坊們都被動員起來,黨員找羣眾,樓上勸樓下,媽媽開導兒子,婆婆説服兒媳,人心漸漸聚攏了。

有一個單元,11户同意裝電梯,只有四樓住户反對。謝玉華等人一連5次入户,從惠民政策講到鄰里和諧,從提升生活品質説到爬樓損傷關節,磨破了嘴皮,對方不為所動。

“我特別希望小區這個大家庭其樂融融。”最後一次,通了兩個多小時電話,謝玉華誠懇的話語打動了這位住户,電梯順利安裝。

老舊小區改造牽涉住户切身利益,如何有效反映民意?2017年,毛紡北小區選舉成立了居民議事委員會,參與改造全過程。委員會由17名議事委員和10名監督委員組成,他們大多是老黨員、樓門長,均勻分佈在每一棟樓。為擴大代表性,還吸納了兩名青年業主加入。“國家政策、施工進度、技術難點……政府怎麼安排的,老百姓怎麼想的,我們做好傳達、溝通,推動問題解決。”據統計,改造期間,小區共召開各種協調會、動員會100多次,接待居民1430人次。

在北京建工集團毛紡北小區項目執行經理林磊印象中,光電梯的設計方案就一改再改。最初電梯井道和轎廂都是鋼結構,居民生怕影響採光。改成通透的觀光梯樣式,住户擔心乘梯時產生眩暈感。最終採用透明井道和全封閉轎廂,既保證採光,又避免眩暈感。此外,根據樓房的結構,轎廂還有豎向和橫向兩種設計。“充分採納了居民的意見,雖説工期長了些,但終究是為了老百姓滿意。”林磊説。

停車難,一直是小區居民的心病。建立體停車場是一個好辦法,但建在哪兒?挑來挑去,只有一處1400平方米規劃外建築所在的地方合適。

這個建築已建成近20年,一部分是物業庫房,一部分出租。消息傳來,租户不答應。物業職工也反對,立體停車場要投資500萬元,沒了租金,萬一停車場收不回成本,怎麼辦?

“居民有需求,再難也得幹。”北京燕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苗春雨説。2019年元旦,立體停車場投入使用,增加立體車位140個,還配建了10個帶充電樁的平面車位。

出門有電梯,停車有立體停車場,活動有老年服務驛站……除了外牆保温、樓頂防水、上下水管更換等基礎項目,毛紡北小區成為北京市新階段老舊社區綜合改造10個試點小區中,唯一一個3個自選項目全部落地的小區。

老舊小區改造,既要把改造這一步邁好,還要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在議事委員會的基礎上,6月18日,毛紡北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成立,搭建社區和業主溝通的橋樑,組織業主共同決定小區管理事項,推進小區規範化管理。

“這種自下而上的決策模式,充分考慮居民的意願,真正達到讓居民自我管理的目的。”清華大學“清河實驗”課題組協調人肖林説。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17日 19 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002 字。

轉載請註明: 瞧!老舊小區有了嶄新的模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