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60歲退休幹部火線領命,晝夜奮戰搭建方艙如今又“復工復崗”

由 泉亮霞 發佈於 綜合

楚天都市報6月16日訊(記者 李月媛 通訊員 王超 孫斌峯)疫情期間,原本退休的他接到授命,毅然衝上前線,被任命為方艙醫院後勤副院長,負責協調來自21個部門、近2000人的方艙醫院建設團隊。如今,他又堅持“復工復崗”,直至現在依然奮戰在街道,積極協調推進長江新城起步區土地空間更新。

他就是江岸區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胡漢蛟。他經常這樣介紹自己的身份:“我曾是一名保家衞國的軍人,退役後成為了機關幹部,現如今是一名年過花甲、願意聽從召喚奉獻力量的退休老人。”

給孫子做飯時接到通知

2月14日的下午,胡漢蛟正在家中做飯,接到了江岸區委、區政府的授命,退休半年有餘的他被任命為武漢長江新城方艙醫院後勤副院長,負責協調來自21個部門、近兩千人的方艙醫院建設團隊。退休四個月了,他每天在家中陪老伴帶孫子,也是其樂融融。

接到電話的胡漢蛟既激動,也有一些膽怯,主要怕傳染給家人。但他跟家人簡單交代了情況後,沒有過多猶豫,飯都沒吃就從家中趕去區裏開會。

“國難當頭,我是一名有着40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即使退休了,在百姓危難的時刻,也要帶頭為人民羣眾撐起一片天。”他回憶説,其實最愧對的是老伴。她一人在疫情嚴重的時候,一個人照顧着家裏和2歲多的孫子。此時,胡漢蛟的兒子和兒媳,也都奮戰在街道和社區一線。

建方艙醫院當做建“婚房”

2月15日,是長江新城方艙選址開建的第一天。當天氣温驟降,棉絮般的大雪飄落在他的頭上,白髮如雪。他帶隊穿梭在紅橋工業園園區21個倉庫,倉庫內原本堆放着書本、鋼材等上萬噸貨物,需要挨個點倉、逐個騰空。這就拉開了武漢最大方艙醫院的建設帷幕。

他説:“建設初期,疫情急、時間緊、人員缺、運輸難……處處是難題。”他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召集從長江建投集團和江岸區團區委、區委宣傳部、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抽調的幹部,迅速成立了10個工作組,並進行了分工。

缺少運輸人員,他就發動諶家磯街道和附近村民來做志願者,拖運物資;籌不到物資,他發動身邊所有的力量,聯繫廠家籌措……胡漢蛟帶領團隊,在3天的時間內火速完成了從貨倉騰空、物資採購及轉運、宣傳、保潔、網絡、到庫房改造、道路施工、基礎設施建設等各項複雜工作,整體工作穩紮穩打、勢如破竹。

胡漢蛟還常在會上強調,“我們在搞方艙建設的時候,要把自己當作入院的患者,把方艙醫院當做自己的婚房來建。”他每天都要到方艙醫院走一遍,代入思維找問題、抓整改,總是詢問:“淋浴間是不是夠用?”“牀睡着舒不舒服?”“被子夠不夠厚”“病人生活方不方便”等問題,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家在關心自己的親人。

最後,搶建完成的長江新城方艙醫院,鋪設牀位超過3700個。21個艙區全部集中配備了洗漱間、淋浴間和移動廁所;每個牀鋪都配備電熱毯、眼罩、耳塞、保温壺、牙刷、毛巾、棉拖鞋等生活用品。同時預置了保暖衣物,如果氣温下降,將會為患者統一添置。

鏖戰62天送走最後一位康復人員

年過花甲的他,原本身患頸椎病、糖尿病。但從接到授命開始,他連續4天,每日睡眠時間不足4個小時;每日在紅橋工業園內,來回奔波行走兩三萬步;甚至還親自上陣搬牀、搬電器、耐心處理糾紛…

一同參與建設的年輕同志説:“時常會忘記,這個帶領我們奮戰的領導是一名花甲老人。參與這次方艙建設,最大的收穫就是見識到了一名優秀的老黨員,是如何帶領幹部羣眾解決問題的。”

根據疫情變化,未投入使用的長江新城方艙醫院改造成為“長江新城康復驛站”,3月3日正式啓用接收病患。胡漢蛟開始日夜守在這裏,晚上就住在相隔一千米左右的指揮部。

直至4月13日,武漢市長江新城康復驛站關閉,這裏累計接收康復人員1419名。胡漢蛟帶領的這一支實幹抗疫隊伍,經過62天的鏖戰,也終於送走了陰霾,迎來了暖陽,圓滿完成了籌備、建設、運行、關站等各個階段的工作任務。

胡漢蛟也終於在堅守一個多月後,再一次回到家中。但隨着復工“黃金期”的到來,受區委、區政府的委託,直至今天他堅持繼續在崗,協調諶家磯地區統徵儲備、國有土地房屋徵收相關工作,推進長江新城起步區土地空間更新。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胡漢蛟將自己最美的“背影”奉獻在抗疫阻擊戰場上,六旬花甲的銀髮仍在長江金岸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