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起小時候極想要一個哥哥或者姐姐的自己,尤其是眼巴巴看人家家裏的兄弟姊妹的時候。但是計劃生育......連過家家的時候,如果只有一家三口,大家都爭着搶着扮演父母,而有一家四口時就不一樣了,扮演孩子好像也很好的樣子。
大一點之後,計劃生育開放了,憧憬自己成家以後的樣子時,時常糾結,生男孩好還是女孩好,一個好還是生兩個好。
有的時候甚至會給自己假想一個玩伴。假想玩伴又稱假想夥伴,是兒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研究者發現擁有假想夥伴的兒童約佔52%至65%左右。所謂假想夥伴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不可見的,無外部食物依託的幻想伴從;二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中,被個體扶余擬人化特徵的客觀實物。無論是哪種夥伴,都證明了大多孩子想要玩伴。
對於媽媽來説
1.當然會更辛苦。
不僅要重新經歷一遍妊娠、臨盆之苦,還要重新喂夜奶、忍受有更少的詩和遠方的日子。孩子大一點之後,還要幾乎每天去解決孩子之間的紛爭,帶着孩子去不同的興趣班……
2.經濟壓力大
在城市中養育孩子,如今的開支越來越大了。吃穿住行、教育、旅遊、娛樂……資源在多子家庭必然少於獨子家庭。
3.孩子有伴兒,對父母依賴更少
孩子無論是遊戲還是學習,相互之間的溝通多了,要求父母陪伴的時間自然就會少了。但是這種情景一般出現在兩個孩子都長到了3歲以上的時候。
4.老人贍養沒壓力
當你老了,頭髮花白,多病多災。當然,我們這輩基本都有養老保險,老年時經濟上面一般沒大問題,但如果你生病呢?孩子有一個自己的核心家庭,有很多瑣碎的事情要忙,時間已經很少。你一生病,孩子每天跑醫院,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迅速消瘦枯黃下去。你會作何感想?但有兩個孩子這些事情就有兩個人分擔了。有人説請人來,生病住院可以請人,那住院手續呢,別的事情呢?兩個人始終比一個人不容易疲累。
對孩子來説
1.溝通表達的機會比獨子家庭的孩子多很多
有兄弟姐妹,他們之間説話、打鬧、一起玩耍的機會比獨子就會多很多。這對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情緒能力、社交能力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2.有更多的競爭
孩子們之間難免自發的相互比較,一個吃的多,另一個也會不認輸;一個會輪滑了,另一個也不由自主的想學;一個得到了父母更多的關注,另一個就會也有這種需求;這種家庭內部的競爭關係一方面在促進着孩子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經常是引起他們爭端的原因。
3.學會和同輩相處
研究發現多個孩子家庭的孩子比單個孩子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融入集體。計劃生育這一輩有許多孩子初入社會會發現自己跟前輩們比起來過於自我,甚至孤僻偏執。低頭族就是一個典例。主動地去關心,愛護一個人,這樣的成長環境不是父母可以輕易創造出來的。競爭意識,當有人跟你分來自父母的關愛時,自然而然你會變得優秀以獲得更多的愛。當然,競爭也分良性惡性,你要讓他知道,有兩個孩子,除了會分享愛,還能分擔痛。
4.從父母祖輩那裏得到的關注會減少
父母的時間和精力如同這個家經濟上的資源是一樣的,落在單獨每個孩子身上的會減少一些。但是由於整個家庭由於成員人數的增加,之間的互動自然的就會增多,所以對於孩子來説,並不一定會有缺失感。這個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很有關係。
5.成長路上不孤單
不像父母,總會老去,這是可能會陪伴一生的支柱。成長路上一定有很多需要跟人分享與分擔的瞬間,那些極快樂的瞬間可以找其他人,但挺不過去的時候呢?是,可以找朋友,但是嘴上這麼説的你,在那個時候真的這樣做了嗎?每個人都有這樣的一個願意把最失敗最脆弱的自己暴露給他看的人嗎?
有兩個孩子的話,小時候父母不會把期待全投放在一個孩子身上,孩子不容易壓力太大,感覺壓抑。當然,相應的,家庭負擔負擔會變重,這就要看家庭經濟能力了。如果養兩個孩子要降低質量,那麼還是不要貪多,貪多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