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劉亢 凌軍輝 陳剛 何磊靜
以滬蘇浙地理交匯點為中心,約35平方公里的“江南水鄉客廳”呼之欲出。這片地跨兩省一市金澤、黎裏、西塘、姚莊四鎮的區域,將呈現出“江南意象、水鄉基因、創新聚落、藍色珠鏈”的靚麗圖景。
曾經“以鄰為壑”的邊界後院,正蜕變為共同迎客的前廳。從交通互聯到產業共融,從生態共治到民生共享,以全國1/26面積哺育1/6人口、創造約1/4經濟總量,長三角一體化從全面加速邁向全面深化。
5月26日、27日,2021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會議審議了《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等文件。《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瞭解到,為促進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未來三年,一系列“硬核”舉措將加速落地,包括深化重點領域標準體系建設,開展長三角質量提升示範試點,加快推進長三角製造業協同發展,聯合開展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行動等多項內容。
瞄準強勁活躍增長極戰略目標,長三角將全力發揮整體優勢,做足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的文章,以高效引力場攜手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在全國率先探索形成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路徑。
跨區域整合產業鏈打造黃金產業帶
AR鷹眼實時監測道路擁堵,後台調整紅綠燈時長,無人駕駛全自動泊車入庫……走進江蘇無錫車聯網小鎮,一個個“黑科技”場景令人眼花繚亂。深南(無錫)車聯網有限公司總經理甄鴻波説,與小鎮密切關聯的380多家企業,大多來自長三角地區。
“聰明的車”開上“智慧的路”,在長三角,這不僅是現在的應用場景,更是可預見的未來。長三角車聯網示範區互聯互通應用測試活動近期啓動,上海、無錫、嘉興、合肥等8個城市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將共同完善車聯網生態圈。
“鏈”接長三角,“鏈”接新未來。
統籌佈局,產業融合更顯張力。“公司已擁有垂直一體化產能,這得益於長三角‘兄弟企業’的支持。”在安徽來安經濟開發區,晶科能源(滁州)有限公司生產運營總監劉繼豐説,長三角深厚的光伏產業根基,為企業走向全球提供配套支持。
一體化協作,持續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在江蘇徐州孵化半導體封測項目,在浙江嘉善建設先進封裝生產線……華進半導體總經理肖克説,公司累計衍生孵化9家企業,有7家在長三角,研發的新技術能很快實現上下游貫通。
跨區域產業合作園區勢能湧動,黃金產業帶迅速崛起,長三角正在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羣。這裏集聚了近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等高端產業集羣快速成長,中芯、科大訊飛、信達生物、吉利等一批龍頭企業持續發力。
來到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彷彿走進“永不落幕”的進博會。這裏可以購買來自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多個品牌的2萬多款商品。“我們準備打造1個千億元級的國際貿易總部集聚區和10個百億元級的進口商品集散中心。”上海虹橋國際進口商品展銷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朱菁説。
得益於一體化深入推進,長三角經濟顯示出強大穩定性和韌性。一季度,長三角GDP同比增長18.9%,兩年平均增長6.1%,分別快於全國0.6和1.1個百分點,對全國GDP增長貢獻率達25.1%。
“區域城市優勢互補,資源日益優化配置,長三角正不斷提升發展水平和整體競爭力,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長三角一體化決策諮詢專家、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陳雯説。
破除行政壁壘培育科技創新共同體
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組成的一體化制度“試驗田”裏,變化每天都在發生。
全國首次跨省共同編制具有法定效力的國土空間規劃;共同建立一攬子促進人才、資金、科技等要素跨區域流動的制度安排……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成立一年多來,60個重點項目、32項開創性制度創新成果,不斷打破行政壁壘、重塑區域發展結構,為長三角乃至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本次論壇期間,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水鄉客廳開發建設有限公司正式揭牌。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介紹,“水鄉客廳”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CBD,其主要功能是以生態綠色為引領,傳承江南文化基因,嵌入創新策源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三省一市各揚所長、優勢互補,不斷放大改革創新示範效應。
勇當改革開路先鋒,創新策源地加速隆起。深化上海張江和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G60科創走廊九城聯動、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協同發力……一批大科學計劃、大科學裝置和大科研機構在長三角密集佈局。
5月27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辦公室揭牌,將致力組織長三角智庫,制定三年行動方案、聯合攻關實施方案及細則,建設長三角科創共同體“雲”平台等。到2025年,長三角將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
從“帶”到“圈”,環太湖科創新勢力此次完成頗具引領意味的“結盟”。在無錫“太湖灣科創帶”基礎上,滬蘇浙皖的嘉定、青浦、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宣城兩區六市就共建“環太湖科創圈”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合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科創共同體標杆。
隨着去年9月安徽自貿試驗區啓動建設,全國自貿試驗區戰略佈局實現長三角三省一市全覆蓋。5月10日成立的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盟,在全國率先邁出自貿試驗區跨省域聯動發展步伐,將做強做優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金融創新等十大服務功能。
本次座談會提出,深化自貿試驗區聯動,共同深入實施“一帶一路”夥伴關係計劃,統籌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口岸通關一體化等改革,共建長三角產權交易共同市場和一體化雲服務平台。
“碳達峯、碳中和”號角響起,擁有全鏈條創新資源的長三角再次率先探路。無錫零碳科技產業園5月19日正式揭牌,着力打造長三角零碳技術集聚區和產業示範區,計劃2025年底前引進千家零碳領域科技企業、新增從業人員超萬人。
協奏綠色交響樂共建美麗長三角
從高空俯視,蘇皖邊界,由沙河和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組成的天目湖,猶如少女臉上的一雙亮麗眼睛,為數百種動植物提供絕佳的生長環境。
然而,去年3月,沙河水庫卻暴發了一場水質險情。上游青蝦“養殖大户”排放約300萬立方米污水,造成水庫水華暴發。“當時飲用水取水都有問題。”溧陽天目湖鎮黨工委副書記楊育美説,為保護天目湖水質和生態,江蘇溧陽與安徽郎溪、廣德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經濟補償等方式引導上游養殖户退出青蝦養殖,對來水區實施嚴格保護,目前天目湖整體達到Ⅱ類水質。
水質不達標,上游補償下游;水質達標,下游補償上游——被稱為“水質對賭”的國內首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去年底在新安江流域完成第三輪試點。如今,新安江成為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模式”也在長三角更多區域推廣。
綠色,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鮮明底色。5月26日,長三角以“雲開工”方式,共啓太湖及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域9個重大項目建設,總投資134.42億元。
呵護“碧水藍天”,共護大美長江。本次座談會提出,聯合開展長江“十年禁漁”行動,共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協同制定京杭大運河、太浦河等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持續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共同推進大氣污染精準防治、區域固廢危廢聯防聯治。去年召開的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會,今年升格為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工作會。
高標準建設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加快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遊廊道建設,打造環太湖生態文化旅遊圈、大運河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長三角將攜手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奮力建設展示自然生態之美、彰顯城鄉宜居之美、孕育水韻人文之美的美麗長三角。
公共服務跨省通辦 加速長三角同城化
遷入地辦理户口遷移,異地購房提取公積金無需材料,直接結算異地就醫門診費用……一張看似普通的“地圖”,集成116件“跨省通辦”事項。本次論壇現場,長三角政務服務地圖正式上線,讓“長三角人”各類高頻事項日益“同城化”。
家緊挨蘇州吳江的浙江嘉善居民陳菊,已經體驗到了“即刷即結”的便利,“原來跨省就醫,需要先行墊付,拿着發票再回嘉善的醫保單位報銷,現在直接結算方便又快捷。”如今,青浦、吳江、嘉善共85家醫保定點醫療機構接入門急診聯網結算系統,實現異地就醫免備案直接刷卡結算,共享醫療資源。
路成網、道互聯,民心更相通,長三角的聯繫日益緊密,“長三角人”獲得感更加充實。
“軌道上的長三角”壓縮時空距離。早上6時50分,崑山市民劉曉晨坐上G7215次高鐵,25分鐘後抵達上海站,出站換乘地鐵,到單位時還不到7時40分,順道買上早餐和一杯咖啡,開啓新一天工作。打“高的”上下班的“長三角人”越來越多。
連接“動脈”,打通“末梢”。高鐵營運里程超6000公里,覆蓋九成以上設區市,商合杭高鐵、滬通鐵路一期等投入運營,滬蘇湖鐵路等加速建設;港口羣加強聯動協作,通州灣新出海口、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建設穩步推進;省際斷頭路連接貫通,全面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長三角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人們出行更加便利。
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資源要素流動暢通,本次座談會最新部署: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推動北沿江、通蘇嘉甬、滬乍杭、揚鎮寧馬等高鐵項目開工建設,打造世界級港口羣和機場羣,加快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佈局,打造長三角國家級區域數據中心集羣,加快建設國家級超算中心……
上學、看病、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日益“同城化”。41個城市實現醫保“一卡通”,10個有軌道交通的城市掃碼乘車“一碼通行”,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和交通運輸證等30類電子證照實現互認應用……長三角基本公共服務圈不斷拓展。
產業鏈共同體高效配置資源進一步優化經濟地理版圖
翻開最新的“萬億俱樂部城市”榜單,合肥成為備受關注的“黑馬”。2020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493個,實際到位資金7490.5億元,同比增長16.8%。長三角經濟地理版圖進一步優化。
上海龍頭高高引領,蘇浙兩翼開合奮進,安徽強勢發力——長三角呈現出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態勢,但長期普遍存在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同質化競爭、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尚未形成等問題,仍是現代化道路上的巨大挑戰。
“不只是省際不平衡,省內不同地區也很不平衡。後發展地區雖然已經達到小康水平,但在長三角區域內與先發展地區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認為,應根據新發展格局要求,研究長三角全域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問題。
漫步蘇北宿遷市陸集鎮利民新型農村社區,廢溝渠改造的小菜園家家有份,便民服務中心、幼兒園、衞生室等一應俱全。“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家能住上新房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民譚敬宏抱着外孫在新居門前玩耍。
作為江蘇鄉村振興戰略標誌性工程,蘇北農房集中改善已完成20餘萬户,今年將再推進10萬户。江蘇瞄準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全力縮小城鄉差距、扭轉南強北弱格局。
拉長長板、補齊短板。長三角最新提出,推進跨省特色合作區、省際毗鄰地區深度合作,構建長三角中心區與皖北、皖西、蘇北、浙西南等地區合作機制,完善協同務實高效的一體化發展常態長效機制。
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統一,增強政策協同、深化分工合作、凝聚強大合力,長三角在一體化中謀求更高質量發展。
優化佈局,“鏈長制”牽引資源高效配置。研發設計在上海,芯片製造在蘇州,如今封裝測試落户在嘉善,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浙江嘉善引進百億級半導體項目格科微電子,得益於示範區在產業協同下的精準招商。
“為避免半導體產業重疊發展、同質競爭,我們建立集成電路產業鏈‘鏈長制’,精準定位產業分工,專門引進封裝測試環節的企業。”嘉善縣長三角辦相關負責人説。
強強聯合,鍛造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鏈共同體。5月27日,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四個產業鏈聯盟正式集中揭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説,“在產業鏈聯盟平台上,可以探討應用場景、源頭技術共性方向、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抱團發展加快產業鏈和產業集羣整體成長”。
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長三角將順應現代化建設規律,因地制宜開展先行謀劃和實踐,率先探索形成現代化建設的戰略路徑,鞏固和放大長三角地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先行優勢,讓長三角成為新時代追夢、築夢、圓夢的理想地。
(載6月7日《瞭望》第23期)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