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他所有的認知都是需要後天去探索發現的,因為孩子的世界只有自己目之所及的一片兒天地,比如天是藍色的,草是綠色的,一旦看到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事物,就會不能理解。而作為父母,我們就要利用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充當孩子的領路者,幫他去熟悉這個陌生的世界,給孩子這張白紙的人生,增色添彩。
接觸不同的人或物
孩子平時在書本上看到的知識都有一定的侷限性,沒有一個系統的認知,你告訴他天有多大、地有多闊,他接受了這個信息,然後就沒了然後。畢竟世界的多元性,孩子沒有經歷感受過,他很難感同身受,只有親眼看見了那些你所謂的知識點,孩子才能夠理解,也就是隻有走出去,才能真正看到外面的世界。所以,我們多帶孩子去接觸不同的人、物,感受不同的文化,瞭解各地的習俗才是正解,孩子見得多了,懂得自然就多了。
不隨意評價他人
生活中經常會有愛評價他人的一羣人,總是以一種上帝視角的態度對別人指指點點,這種以自己喜好評價他人的行為就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而真正有教養的人從不會隨意去評價他人的行為,作為父母,我們就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不同。即使見到一些我們生活中不會見到的事物,他也能夠坦然相對,並會嘗試着接受這些不同。
用事實來説話
高中政治課上,我們就在學習“沒有實踐就沒有發言權”,而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教育孩子,就像我們平時總是喜歡給孩子長篇大論講大道理,自己説多了都嫌老套,更別説孩子聽的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就比如天冷我們總是會提醒孩子多穿衣服,孩子不聽,我們就又是一通教育,除了會遭孩子嫌棄之外,也是於事無補。我們最好就是讓孩子自己出去體驗,他冷了自然會乖乖穿衣,他覺得不冷也就算我們瞎操心了。所以説,比起嘴裏説的世界很大、很廣這些蒼白的語言,還是讓孩子自己去體會這個世界到底有多大、有多廣,會更利於孩子理解和健康成長。
當然了,想要孩子有更高的認知,就需要父母幫孩子理解這個社會,他也成長得會越快,只要父母做好榜樣,相信孩子就會成為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