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可即將邁入2歲半,變得什麼都很好哭?
書放不進櫃子也哭,
水壺的水喝完也哭,
沒讓他關電燈也哭,
伊伊不跟他玩也哭,
出門要哭回家也哭,
不知道為什麼而哭。
就是各種不順意不順心,都能啓動哭哭按鈕。
之前去上早教課時老師有提到,2-3歲是人的一生中哭的最多的一年,這階段的孩子正在發展自我意識,約從1歲半一直持續到3歲,而高峯在2歲半左右,孩子在這段期間可能會有各種引發你下層腦的行為,像是重金屬哭泣(嘶吼哭)、尖叫、丟東西。
當孩子因情緒做了上列某一個項目,成人可能腦中某根線就會斷掉,一類是急着安撫孩子,另一類是立即阻止孩子,其實目的都是一樣的,我們無法忍受孩子有情緒,我們也無法接受這樣的行為。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行為,不管是哭泣、尖叫、甚至躺在地上,除了很吵以及不雅觀之外,其實孩子沒有傷害自己,也沒有傷害別人,他通過這樣的行為表達自身的情緒與感受(雖然激動了一點)。
同時也在釋放能量,如同無傷大雅的地震可以釋放地殼能量,孩子通過哭泣宣泄累積在心中的壓力及挫折,成人能做的就是允許孩子哭泣,如果只是一昧地去壓抑制止,能量壓力不斷累積無從釋放的狀況下,很容易在爆發時造成更大的災難。
面對這階段的孩子,成人可以通過以下3點陪伴孩子度過情緒風暴:
1、深深的同理,淡淡的處理
孩子有時的哭點讓我們覺得莫名其妙,但應該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同理他,而非用自身的邏輯去看孩子的世界。
‘因為水喝完了你很難過是嗎?’
‘你看起來好生氣,是因為電燈被關掉嗎?’
協助孩子確認情緒,也給孩子時間跑完情緒,讓孩子有機會學習調整,而非阻止孩子哭泣,孩子會越哭越短的。
2、陪在孩子身邊,但不過度關注
許多人會叫孩子自己去房間調整(反省?)很容易會讓孩子產生被遺棄和懲罰的感覺,調整角並非懲罰,更不是罰站,而是理解每個人(包括成人)都有調整心情的需求,讓孩子明白,我們接受孩子有情緒,也允許他通過哭泣來宣泄,陪伴能讓孩子感覺安心以及被接納,在陪伴孩子調整時,我會告訴孩子,等他感覺好一點後再和我説,接着就在旁邊做自己的事,可能看書,或是陪另一個孩子聊天,不會過度關注孩子哭鬧的部分,避免孩子習慣以情緒作為工具引起成人的注意,變成一種負向關注。
3、在安全合適的地點讓孩子調整
每個人對於哭聲的接受程度不同,在密閉空間,或是不適合大聲喧譁的地方,孩子哭泣或尖叫就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他人,父母也常常是因為這點而急於介入孩子的情緒課題,建議可以移至安全合適的地點讓孩子調整與釋放。
可以每次到一個場所時與孩子確認調整角的位置在哪裏,像是餐廳、美術館的外面,家中的房間(如果有同住家人無法接受孩子哭鬧的話)如果是在交通工具上,像是地鐵和公車,我會選擇下車在站台或站牌前先讓孩子調整,也真的有過坐一趟公車下車三次的經驗,或是不停的上下地鐵(當兩個孩子輪流有情緒時)這樣做也是在保護孩子,因為人多,難免就會有熱心的路人插手介入。
教養的過程我時常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孩子的某些行為會引起我的情緒反應,去練習覺察,同時自我探索。
‘大部分會引發當下情緒的原因,通常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而是與過往的經驗有關。’
接納以及陪伴孩子度過情緒風暴,就能幫助孩子長出飛越風暴的那對翅膀。
補充:
有人提到以上三點都做了,孩子還是持續在哭泣,其實孩子要不要停止哭泣屬於孩子的課題,成人所要處理的是,在聽到孩子哭、或者詢問得不到回應時的感受(那些煩躁、沮喪、失望等負向情緒)孩子有調整的需求,成人亦是,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情緒與感受負責,練習分離。
對於孩子莫名地哭泣與崩潰,我都解讀為在釋放能量,因為對你的信任以及彼此關係的親密,才會選擇在你面前展現嬰兒自我。
而我觀察發現,在哭完以及釋放完能量的孩子,都會比先前更為穩定及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