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散文」我家鄉的蘋果樹//於喜京

由 尉遲長喜 發佈於 綜合

——蘋果樹系列之一

在我們膠東農村,當你步入山間嶺地,會眼前一亮,滿山遍野,到處都是蘋果樹。它們亭亭如立,風姿綽約,縱橫交錯,排列在坡地嶺上,莊嚴肅穆。雖然沒有白楊樹和銀杏樹那樣挺拔偉岸,但是它以食用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的不同凡響,讓這曾經染血的土地煥發了新的生機。

膠東半島,位於北緯36度至38度,東經190度至122度之間。雨水豐富,年降雨量在600至800毫米;氣候温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較為分明。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蘋果的生長;丘陵坡地富含磷、鉀、鈣等多種礦物元素;通氣透水性能好;夏秋季節光照充足,晝夜温差較大,有利於果實糖分的積累和充分着色。早在1871年,由美國傳教士約翰·倪維氏將蘋果引入,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

20世紀,煙台蘋果就已聞名遐邇,譽滿天下傳統的品種有青香蕉、小國光、紅國光、金帥等品種。近幾年又從國外引進了紅富士、北斗、新紅星、新喬納金、澳洲青苹、嘎啦、紅肉等優良品種,並對紅富士蘋果進行了優良選育,命名煙富1至10號,提高了蘋果的產量和質量。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蘋果生產作為一種副業而存在。每個村裏都有果業隊,果業隊是從每個生產隊上抽調的人員,人新鮮,活兒也新鮮。過煩了生產隊枯燥無味的勞動,人人都想往裏鑽。噴藥、剪樹、看果園、摘蘋果……都在樹下,免受日曬,年輕人還可以跟着老技術員學技術,在果樹間,和心愛的姑娘談戀愛,因此,果業隊成了人人嚮往的世外桃源。果園裏樹行間,故事不斷,喜事連連。隱匿着,許許多多至今不為人知的故事。

村裏實行了責任制,土地到户後,家家户户都種上了果樹,打破了以往單一種糧的舊習。小的三五畝,多的十幾畝、幾十畝,並且實行了新型的管理模式:壁蜂授粉,果實套袋,藝術蘋果(貼字),有機蘋果······當你踏上膠東大地,山嶺灘地,溝溝夼夼,果樹林立,鬱鬱葱葱、青翠欲滴、綠海汪洋······漫山遍野都被果樹包裹着。

寒冷的冬季,果農忙碌在田間地頭。清除果樹殘枝落葉,對果樹進行修剪,寒冷的天氣抵不了他們的熱誠,忙碌的身影點綴着希望的土地。剪完的果樹,遠遠看去,道道梯田,棵棵行行,排列有序,像排了版的同一個鉛字,像一株株美麗的盆景,像古戰場上的千軍萬馬······再落上一層雪,平展展的枝杈上挑着一抹抹晶瑩剔透的雪花,滿坡滿嶺,一片銀裝素裹,如進入童話般的世界,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陽光明媚的春天,果農奔走在春的海洋裏。一年之計在於春,果園管理,從春天開始,刻芽,拉枝,刮除腐爛病,追肥,澆水,整頓樹盤……一切的事情,都孕育着全年的希望,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做好每一件事情,把夢想鑲嵌在每一寸土地上,把未來書寫在每一棵果樹上。

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蘋果花兒相繼開放,濃濃的芳香,侵染着心肺,滋潤着靈魂,一切的忙碌,都奔走在花的海洋裏,一切的思想,都穿梭在夢幻般的馨香裏。這就是好夢的開始,有夢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鬥志!

豔陽高照的夏季,果農穿梭在樹蔭果行中。累累的果子開始膨大,滿滿的希望走進每一位老農的心中,精心侍弄着每一寸土地,細緻入微善待每一棵果樹,刻意用心撫慰每一片綠葉……除草,噴藥,澆水,生長季修剪,即便烈日當頭,高温灼烤,果農也要做好每一件事情。果子在這些温馨地呵護下,快速生長,一天天步入希望,一刻刻走向收穫。

充滿希望的秋天,終於來了,累累的果實壓滿枝頭,那果實濃妝淡抹、粉黛迷人、爭奇鬥豔,滿山滿坡盡是甘甜,盡是馨香,盡是歡歌笑語······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果農們沒晝沒夜地忙,忙來了夢想成真,忙來了金燦燦的日子,忙來了幸福寬裕……收穫的季節,再苦再累,也是歡欣愉悦的!

蘋果收入成倍增長,年收入三五萬元、十幾萬元、幾十萬元,甚至更多。腰裏有了錢,他們的熱情更高了,請專家講課,外出學習參觀交流······管理技術日趨成熟。許多新理念新技術都應用到了果園管理上:果園免耕生草,儘量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增施菌肥、有機肥,全套袋技術,生產綠色無公害蘋果、有機蘋果,延期採摘到霜降後採收……增加蘋果的含糖度量和着色度。

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蘋果的品質:色澤豔麗,芳香四溢,皮薄汁多,香脆爽口······這種口味沁人心脾,回味無窮,似飲甘露,如嚼仙果。別處的蘋果永遠無法比擬,果鄉人對家鄉蘋果的感情深厚而濃烈。

走進果鄉,村口三五老農閒聊,酒宴桌上扯篇,土炕上無事嘮嗑……談得都是果樹。談果園管理,談果業技術,談果品行情,談果園收入……蘋果是聊不完的話題。有心人擺弄果樹,就像照看孩子一樣,有事沒事都到果園裏,走一走,轉一轉,看一看,摸一摸……一時見不到果樹,就像缺了點什麼,一刻嗅不到果樹的味道,就滿身上下很不自在。蘋果樹已融入千家萬户,走進每一位果農的心裏。

白天他們在果園忙碌,晚上也會像年輕人一樣,走進網絡,一塊智能手機,連接着天下果農的心。各種各樣的果樹交流羣,讓他們翱翔在新時代的信息裏!五十多歲六十多歲的老農都能喊上幾句網絡新名詞!各種管理果樹新技術,在聊天中,不知不覺運用到果園管理上,網絡也成了他們奮發向上的新天地!

如今年輕人都融入城市,在城裏安家立業,他們買房買車的錢大多是父母的收入,也就是蘋果的收入,所以在城裏的年輕人,他們對蘋果樹也很有感情。在村裏管理蘋果的多數是五十歲以上的人,四十歲的都很少。那麼,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家鄉的蘋果樹將由什麼人來繼承管理呢?

市場的要求越來越高,農藥的殘留,化肥的污染,果品糖度的大小,色着表光的好壞······一家一户的蘋果生產已越來越難適應市場的需求,一種新型的管理蘋果的模式正在慢慢孕育形成······

一業引來百業興,蘋果生產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農藥化肥,紙袋加工,造紙,包裝物料,黏合劑廠,扁絲廠,果蔬冷藏(冷風庫、氣調庫),運輸,果品加工(果茶、果酒、果脯,果汁等)·····果鄉的經濟已不是單一的蘋果生產,整個的經濟鏈條,讓果業成為一個龐大的實體產業,牽一髮而動全身。蘋果生產已成為果鄉的經濟命脈。

蘋果生產也帶動了果農文化生活的發展。農閒時節,富裕了的果農,自發地組織了鑼鼓隊、秧歌隊、舞蹈隊······既鍛鍊了身體,又豐富了業餘文化生活。耍秧歌,劃旱船,踩高蹺,唱大戲,跳廣場舞……富裕了的果農已無所不會,無所不能。我們海陽的大秧歌,在2008年8月走進了北京奧運會,受邀參加了北京奧運會暖場演出,展現了海陽果鄉人的魅力。

沒有蘋果樹,就沒有果農敲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就沒有果農欣欣向榮的新生活,就沒有果鄉那流光溢彩的一切……蘋果樹已在果農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融為一體,它載着果鄉人的夢想,展開了翱翔的翅膀,馳騁在廣闊的土地上。果鄉人的心是高的,果鄉人的夢是遠的,果鄉人的明天將會是一曲優美誘人的歌······

於喜京,男,山東海陽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會員,在《文學之友》《當代散文》《贛西文學》《林麓文學》《大沽河文學》《現代作家文學》《中國作家協會會刊》《膠東文學》《膠東文藝》等刊物平台發表小説、散文等作品幾十篇。在網易《中國作家會刊》舉行的第三屆“龍魂杯”網絡文學大賽中獲小説二等獎,散文三等獎。散文《災難中的每個個體》獲煙台市優秀抗疫文藝作品三等獎。散文《二老孔和他的菜園子》(2019)、《誓言》(2020)分別獲黃海數字出版社《膠東散文年選》最佳作品獎,引起廣泛關注,作品先後被《當代散文》《齊魯壹點》《齊魯晚報》轉發。八篇散文作品入選《膠東散文十二家•於喜京卷》

壹點號 我的鄉村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