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水,就看到了親人”
閲讀提示
改變“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非一朝一夕之功,移風易俗不僅需要政府有更多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導和推動,也需要市場提供更高標準的服務,在看似“從簡”的生態葬中讓逝者家屬體會到另一種形式的“厚葬”。
4月1日早上8點,69歲的王小中和妹妹坐上公交車,去往北京長青生命紀念園。她隨身攜帶着一個綠色小本本——北京市骨灰撒海紀念證。上面記錄着她母親閆秀中的骨灰撒海時間:2004年4月24日。還有撒海地點:天津渤海灣1號海區東經117度58分40秒,北緯38度52分。
“我父親是上世紀80年代去世的,在後來的城市建設過程中墳地沒了,所以我母親去世前就説將來骨灰可以撒海。我們尊重她的意願,也覺得這是好歸宿,不過真到撒完的那一刻,還是覺得空落落的。”王小中告訴《工人日報》記者,以前掃墓要去天津,自從長青園為海撒者建紀念碑,就每年到這兒來祭掃了。
當天上午,以“魂歸大海·自然本真,清明春祠·慎思追遠”為主題的2021年北京市節地生態葬清明公祭活動在長青園舉行。“希望全社會更多地關注和推動生態殯葬建設。”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表示。
跟隨父母的選擇
巍峨高聳的生態葬紀念碑,象徵生命生生不息。神情肅穆的人們,列隊繞行紀念碑一週並敬獻鮮花,緬懷逝者,致敬生命。紀念湖邊,禮祭人員身着傳統服飾,手持楊柳新枝,將寄託思念的花瓣輕輕撒入湖中。
整個生態葬公祭活動莊嚴肅穆,又不失温情。據瞭解,每年清明期間北京市都要舉辦“節地生態葬公祭活動”,旨在紀念節地生態安葬逝者,倡導綠色殯葬新風。
節地生態安葬,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
北京市於1994年開始骨灰海葬活動,是全國最早開展此項活動的省份之一。2009年北京市率先制定《骨灰撒海服務規範》,將標準化引入海葬服務。2015年骨灰海葬工作通過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驗收,成為殯葬服務行業第一個國家級標準化試點。經過20多年的發展,骨灰海葬工作已形成以“十免費”“四便利”“兩公祭”為主要特點的北京模式,在全國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長青園內有一面紀念牆,自從1994年組織海葬以來,所有海葬者的名字都寫在這面牆上。頭髮花白的張勝利帶着4個弟妹在尋找父親和母親的名字。
“我父親是1994年第一批參加的海葬,當時我母親説了,不用買墓地,海撒就行了,周總理都是海撒的。”張勝利告訴記者,父母都是老黨員,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2001年,母親去世後,也選擇了海葬。
當記者問及對海葬這種方式的看法時,張勝利毫不猶豫地説:“將來我們都想跟隨父母的選擇。”
崇尚迴歸自然
在紀念碑附近,立着塊電子屏。楊翠雯點開“骨灰海葬”,輸入母親的名字,然後點擊“祭拜”二字,屏幕上呈現出母親的墓碑,然後在屏幕上選擇鮮花、水果等祭拜物品,完成了一次電子祭拜。“前年來的時候還要輸入去世日期,現在只要輸入姓名就可以了,電子祭拜越來越方便了。”她説。
楊翠雯看上去30多歲的樣子,像她這樣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電子祭拜這樣的方式。“海葬是按照母親的心願為環保做了一點貢獻,今後這種更環保的方式應該會有越來越多人選擇。而在網絡時代,電子祭拜也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以後也許在手機上就可以實現遠程祭拜了。”
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組織實施584次骨灰海葬活動,播撒骨灰25068份,服務家屬79426人次。僅2019年就組織骨灰海葬活動73次,播撒骨灰3205份。去年受疫情影響,骨灰海葬活動暫停,根據安排,今年清明後將有序恢復。
骨灰撒海衝破了傳統的“入土為安”觀念,骨灰自然葬則是又一種節地生態安葬形式。該種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者直接將骨灰安葬於景觀生態葬區,並以植樹、植花、植草等方式進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質墓穴,地表不設標誌物,且不保留骨灰,崇尚迴歸自然,提倡精神傳承。
2017年至今,共有3800餘位逝者長眠於長青生命紀念園“彼岸”花園之中,單份骨灰平均佔地僅0.11平方米,遠遠低於專用墓穴的佔地面積。
有莊嚴也有温情
“逝有所安”是人民羣眾的剛需,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這兩項既生態、又惠民的“零收費”服務項目正是相關部門在殯葬領域“想民之所想”的體現。
早在2010年,北京市民政局就在市屬殯葬單位中實施了“零百千萬”惠民工程,即“骨灰海葬零付費、百元能買骨灰盒、千元温情送逝者、萬元骨灰久安置”,初步形成了殯葬服務兜底機制,並在公益性公墓——長青園為海撒者建紀念碑和紀念湖,方便家屬祭掃追思。此後,骨灰海葬數量大幅增長。
2015年開始,北京市民政局先後制定《關於全面推進綠色生態殯葬建設的意見》《關於健全本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激勵機制的實施意見》《節地生態安葬補貼管理辦法》,通過財政全額補貼的方式免費為本市户籍亡故居民提供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服務。
2017年,北京市民政局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補貼辦法的通知》,為選擇骨灰海葬和自然葬的本市户籍亡故居民減免遺體接運、遺體冷藏、遺體整容、遺體告別、遺體火化、骨灰寄存等6項基本殯儀服務收費,免費殯葬服務不斷向兩端延伸,惠民政策覆蓋“殯、葬、祭”三大環節,首都殯葬公益服務體系全面升級,殯葬改革步伐全面提速。
據瞭解,目前不少地區都要求每個墓園必須配備生態葬區,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生態葬面積已佔到公墓面積的20%以上。
北京市社會福利事務管理中心副主任韓磊介紹,隨着殯葬惠民政策的落地實施,以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為代表的節地生態葬正在成為北京市骨灰安葬的主流。
改變“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非一朝一夕之功,移風易俗不僅需要政府有更多的政策措施加以引導和推動,也需要市場提供更高標準的服務,在看似“從簡”的生態葬中讓逝者家屬體會到另一種形式的“厚葬”:既有莊嚴感和儀式感,又不失温馨和温情,還能營造讓生命迴歸自然的意境。
在長青園的紀念湖旁,前來祭拜母親的張荷説:“海葬是迴歸自然的一種方式,挺好的。我們只要看到了水,就像看到了親人。”
蔣菡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