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葬禮於11日在東京增上寺舉行,僅限制親屬參加,12日舉行告別儀式。
增上寺是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康的家寺,埋葬着德川家的多位幕府將軍。11日下午安倍晉三的遺體運抵增上寺,日本天皇使者宮內廳次長向安倍晉三的靈柩獻上花籃,隨後宮內廳次長轉述了天皇夫婦對安倍晉三的哀悼。
11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財政部長耶倫抵達日本,布林肯代美國總統拜登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哀悼,財政部長耶倫前往增上寺獻花。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稱,在12日舉行的告別儀式上,共計有2500多人出席,包括首相岸田文雄、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等日本政要,許多民眾也自發前往增上寺悼念。
葬禮結束後,安倍晉三的遺體將火化,隨後安葬于山口縣老家的墓園中。
日本的國葬制度
事實上,自安倍晉三遇刺身亡後,海內外媒體和日本民眾都在猜測日本政府是否會為安倍晉三舉行“國葬”,不少人認為,安倍晉三作為目前日本政壇中執政時間最長,並且還是一位飽受爭議的前首相,理應享受國葬待遇,然而從日本媒體的報道來看,日本政府沒有為安倍晉三舉行國葬。
根據二戰前日本的《國葬令》規定,能夠享受國葬待遇的人物,基本都是對日本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在戰前只有皇室、公爵、元帥和首相才能享有國葬待遇,例如伊藤博文和山本五十六。
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從禮制上看,裕仁天皇的葬禮也屬於國葬,不過日本將皇室的葬禮稱為“大喪之禮”,其規格應在國葬之上。
二戰結束後日本廢除《國葬令》,迄今為止,日本政府只為1967年去世的前首相吉田茂舉行國葬,時任首相佐藤榮作認為吉田茂為二戰後日本的民主化和經濟復甦作出重要貢獻,理應享受國葬待遇。
此後日本的首相在去世後,沒有人再享有國葬待遇,包括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田中角榮。這些前首相的葬禮多是由所屬政黨和家屬共同舉行,日本政府視情況會給予一定的幫助。
此外,在日本和韓國還存在一種“國民葬”,顧名思義,這種葬禮是以全體國民的名義來悼念逝者,只有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有資格享受這種待遇。理論上,擔任過日本首相或影響力較大的政客在去世後都有資格舉行國民葬,不過在二戰結束後,日本只為佐藤榮作舉行了國民葬,而韓國舉行國民葬的次數較多,名聲較好的韓國總統和獨立運動政治家都享受了國民葬待遇,比如韓國國父金九、前總統盧武鉉等。
由於安倍晉三突然遇刺,他身故後應該享有什麼規格的葬禮一直是日本政府比較困擾的問題。有報道稱,日本政府曾徵詢安倍昭惠,是否為安倍晉三舉行國葬,被安倍昭惠婉拒。
需要指出的是,安倍昭惠向來是一幅貪得無厭、揮霍無度的形象。在安倍晉三的包庇下,安倍昭惠曾涉及“森友學園”和“賞櫻會”貪腐案件,一度威脅到安倍晉三執政。日本媒體普遍認為,安倍昭惠此舉是以退為進,為安倍家族攝取更多的政治影響力。
另一方面,安倍遇刺事發突然,並且正值日本參議院選舉期間,如果要為安倍晉三舉行國葬,在疫情肆虐的情況下,日本政府一時間難以邀請到各國元首出席,全球政商界重要人物抵達東京後,防疫和安保問題對日本政府而言也是個不小的挑戰。
從現在的公開報道看,安倍晉三的葬禮只允許親屬參加,因此就不屬於國葬或國民葬的範疇,此外安倍晉三生前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其葬禮儀式是按照傳統的日本人葬禮流程進行的,另外考慮到安倍晉三擁有前首相和自民黨領袖等諸多政治身份,有多位國內外政要出席,民眾也自發前往悼念,所以其葬禮規格還是遠遠超過平民的葬禮。
儘管安倍晉三的葬禮較為“普通”,但日本政府還是給予了部分禮遇。11日岸田文雄宣佈授予安倍晉三大勳位菊花章,這是日本最高等級的國家榮譽勳章,在二戰後僅吉田茂、佐藤榮作、中曾根康弘三人獲得這項榮譽,安倍晉三是第四個。此外日本首相府降半旗向安倍晉三致哀。
享受國葬待遇的日本領導人
1926年日本正式設立《國葬令》,規定只有皇室在去世後可以享受國葬待遇,立下功勳的大臣在天皇特旨下才能舉辦國葬,不過在此之前,日本政府也為不少重要人物舉行過國葬。
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是日本明治維新後第一位享受國葬待遇的重要人物。
大久保利通是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被稱為“明治政府之父”,與西鄉隆盛及木户孝允並稱“維新三傑”。大久保利通在擔任財政大臣後,推行資產階級改革,打壓武士勢力。1871年大久保利通巡遊歐洲,回到日本後他提出建立英國君憲政治制度和普魯士的軍事制度。
1874年日本藉口琉球難民被台灣土著殺害,意圖出兵台灣,史稱“牡丹社事件”。大久保利通擔任全權大使,與清政府交涉。最終清政府讓步,承認日本出兵台灣是“保民義舉”,隨後日本以此為依據,宣稱清朝承認琉球屬於日本。1878年日本強迫琉球國王退位,正式吞併琉球羣島。
由於大久保利通打壓武士的政策在日本多地激起叛亂,不少落魄武士將其視為“奸吏”。1878年,大久保利通在上班途中遭遇島田一郎等六名武士的刺殺,當場斃命。大久保利通死後,日本政府追贈為右大臣、正二位。並且為他舉行維新以來第一場國葬,葬於東京青山墓地。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日本第一任首相,甲午戰爭的策劃者。大久保利通遇刺後,伊藤博文繼續推進大久保利通未完成的改革。1885年伊藤博文開始起草日本憲法,因此被譽為“明治憲法之父”。
1894年伊藤博文內閣以鎮壓朝鮮東學黨起義為由,派遣日本海軍偷襲北洋艦隊,甲午中日戰爭打響,1895年清政府宣佈戰敗,派遣李鴻章與伊藤博文商談和約事宜。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勝利後,開始加快擴張速度,1907年伊藤博文強迫大韓帝國簽署第三次日韓協約,將大韓帝國變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9年日本派遣伊藤博文前往哈爾濱與俄國財政大臣科科夫佐夫商談有關朝鮮半島、以及劃分日俄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等事宜。在哈爾濱火車站,伊藤博文遭遇朝鮮愛國義士安重根刺殺,安重根向伊藤博文連開三槍,擊中其胸部和腹部,隨行醫生現場施救,20分鐘後伊藤博文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伊藤博文死後日本政府為其舉行國葬,安葬於伊藤家族墓園。
吉田茂
吉田茂是二戰後日本第一位首相,也是天皇任命的最後一位首相。
在1936年之前,吉田茂是日本侵華的積極鼓吹者,支持所謂的“滿蒙分離論”,一直主張日本應加快對中國東北和內蒙古的侵略。
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日本政府和軍部中,吉田茂又是特立獨行的“親英美派”,他深知日本在國力上難以與英美列強抗衡,因此一直反對日本偷襲珍珠港,侵略東南亞。由於吉田茂的政治傾向,1938年他被日本軍部勒令免職。
19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前,吉田茂仍積極地和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與外務大臣東鄉茂德會面,試圖阻止日本與美國開戰的決策,但未能成功。
二戰結束後,吉田茂被美國視為“反軍部”象徵,因此他得到了麥克阿瑟的信任,日本政府也順勢啓用吉田茂,由他全權負責與駐日美軍交涉。
在戰後執政期間,吉田茂將日美關係視為日本重獲大國地位的基礎,他認為日本重獲軍事力量前,應該先恢復元氣,他主張日本在國際政治上追隨美國,借美軍保衞日本,削減軍費開支,優先發展經濟。
由於吉田茂全方位向美國靠攏,因此在對華政策方面,吉田茂積極干涉台灣問題,污衊新中國打算推翻日本政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吉田茂與鳩山一郎將日本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併為“日本自民黨”。
1967年吉田茂因心肌梗塞去世,日本政府為其舉行了戰後首次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