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從2015年舉辦的第一屆東方經濟論壇開始,外界就將該論壇視為觀察俄羅斯經濟發展及國際合作的“窗口”。剛剛結束的第七屆東方經濟論壇,更是有特殊的背景: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威脅經濟發展,俄烏衝突已持續200多天,西方不斷加碼的制裁,讓俄羅斯經濟面臨挑戰。本次論壇,有來自60個國家5900名代表出席,其中中國代表團最大,參會205人,佔外國參會者30%。筆者在本屆論壇上,被問及最多的就是中國對投資開發俄羅斯的意願。自俄烏衝突以來,西方制裁會波及在俄經營的中國企業嗎?紮根在俄羅斯的華商如何看待制裁?未來他們會做哪些新準備?筆者自9月初用兩週時間調研訪問莫斯科、符拉迪沃斯託克、聖彼得堡等地,與多位國企負責人及當地僑領華商交流,得出一些驚喜卻也揪心的答案。
現場聽眾最關心的話題
本屆東方經濟論壇在俄羅斯遠東最大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南部的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校園內舉行。“中俄合作”是論壇的熱門話題,筆者受邀參加“基建投資增長的中國經驗”等多個分論壇,聽到中俄加深合作的強烈呼聲,也能感受到俄方對尋求進口替代、擴大外資的需求。
在參加“北極國際合作的東方維度”分論壇時,筆者是被在場聽眾問及最多的發言者,大家都想知道中國在北極開發上的意願。
9月7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第七屆東方經濟論壇全會上發表講話。(視覺中國)
俄羅斯遠東開發,長期以來都滯後於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迫切要求。西方制裁下的俄羅斯在2022年終於有了久違的緊迫感。“我們承認,過去一些俄羅斯官員過於官僚主義,但現在,如果再不加快俄中合作的話,那麼這些官員就是叛徒,就是怠工者。”俄中經貿合作中心董事長薩納科伊夫在論壇中公開疾呼。他還説,“過去是蘇聯老大哥幫助中國。現在,中國在經濟上是大哥,當然應該幫俄羅斯”。
在論壇上,幾位中企俄羅斯負責人也表示,正在重新評估俄羅斯市場。一方面,要熟悉被西方制裁下的國際金融新規則與支付新手段。另一方面也要儘可能地拓展和把脈更多俄羅斯市場的新需求,研究國內外商業變化的規律,減少項目運營的諸多不確定性。
對此,論壇上還專門召開了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貝加爾地區實業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100多位中俄兩國主要企業負責人與地方官員參會。雙方面對面對接在能源、農林水產、物流運輸、旅遊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機會。
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部長馬克西姆·列舍特尼科夫透露,2022年上半年,俄羅斯和中國的貿易額增長16%,全年將突破1650億—1700億美元,實現歷史新高。
俄羅斯歐亞經濟委員會一體化與宏觀經濟部部長格拉濟耶夫則透露,如果兩國能採取更大比例的本幣結算,雙邊投資貿易總額還將繼續提升。
在符拉迪沃斯託克,筆者實地調研多箇中企投資和參建的項目。在場的企業人士表示,中企在俄投資與商務合作進入加速增長期,且從“風險中方自擔”模式轉型到“風險雙方共擔”模式,俄方願意在政商環境改善、匯率風險上主動承擔,這些都是不錯的信號。
在聖彼得堡,市議會投資委員會主席德米特里·潘諾一落座就對筆者説,普京總統已多次下令需要多方位加強與中國合作。聖彼得堡議會也正在加緊立法,從移民條例、免税政策、物流、行政效率、銀行貸款等各領域出台更多優惠政策,希望吸引更多中國投資。
走進聖彼得堡“米勒”市場
聖彼得堡市中心有一個叫“米勒”的市場,有數千個店鋪,服裝、玩具、鞋類、飾品、衣帽等日用品應有盡有。400多户華商長期在這裏從事商貿業務,把中國各類商品批發到這裏來集中銷售,成為當地最大的集貿中心。
筆者走訪多家華商店鋪,問起歐美國家對俄製裁是否影響生意時,多位老闆都笑着回答“基本沒有!”“沒感受到!”多年來,俄羅斯市場的內外波動早已讓華商具有強大的心理承受力與市場調整能力。
一位衣帽類華商告訴筆者,“制裁?我們早已習慣!美國是紙老虎,不必太驚恐。相比之下,疫情帶來的衝擊與不便才是更大的風險”。來挑貨的俄羅斯商販透露,美國品牌退出,中國品牌一樣好。
中國人在商品細節上的創新,也彌補了俄羅斯民眾遭受制裁後的缺憾。手機支付軟件退出俄羅斯市場,俄羅斯人重新回到銀行卡支付時代。於是中國銷售的手機殼,專門在屏幕下方設計了卡兜,銀行卡一插,手機一放即可支付,與制裁前的手機支付一樣便捷。
在聖彼得堡市郊的電商基地巴爾幹大廈,華商王晨忙得不亦樂乎。他是聖彼得堡最早轉型做電商的華商,俄羅斯網絡平台銷售的40%左右的女式外套都源自王晨的店。應對歐美製裁的衝擊,來俄羅斯20年的王晨顯然具有更敏鋭的轉危為安的能力。他展示的後台數據明顯表明,俄烏衝突是銷售直線陡增的一個重要時間點。
數據顯示,2022年前4個月,俄羅斯電商銷售額同比上漲50%,已佔總體零售額的12%。
擔心未來,不確定在增加
據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經濟商務處統計,在俄重點中資企業共有400餘家。制裁背景下的暫時機遇,並沒有令俄羅斯的中企與華商放鬆警惕。來俄羅斯已30年的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著名僑領陳志剛極富憂患意識。他透露,西方制裁令中俄合作在物流、人員、金融等三個層面正在出現“大堵車”現象。
陳志剛説,西方的金融制裁使在俄對華金融業務倍增,匯率波動頻繁,排隊現象異常嚴重。一些企業要開人民幣賬户,往往需要3-6個月,結算出現數週滯後。這迫使常規貿易退回到上世紀90年代“先打款、後發貨”的老舊模式。陳志剛多次呼籲,俄羅斯應調整《移民法》相關條例,改革“中國人來俄商務兩年必須出境再申請”的相關條款。
“投資沒文化,文化不投資”也是中國來俄投資亟待改善的方向。陳志剛認為,目前俄羅斯的歐美中高檔產品相當一部分市場已騰出來了,需要中國商品提升品牌並迅速升級,比如建“義烏商貿城”等方式。但中國企業往往不善於在國家形象、文化塑造等方向加大投資,使得中企與華商在俄的影響無法與歐美、日本甚至中亞的企業相媲美。
聖彼得堡國立大學教授德米特里建議,儘管歐美對俄製裁對中國沒有約束力,但由於中國企業對外結算時習慣於美元、歐元,這就需要中國投資者加深對俄羅斯相關的跨國税務、法律等業務的認知,強化盡職調查,創新結算渠道,學會運用豁免制裁,降低匯率風險,最終避免或減少相關制裁措施對中企的不必要影響。(作者王文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