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村靠一座江堤與中國相連,洪水將其沖垮後,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

引言

中國人很重視死後的“落葉歸根”,這也許是來自我們農耕民族的天性,認為生於斯長於斯,也應該死於斯。其實不止是個人,還包括因種種原因被隔絕在外的飛地,特別是在祖國弱勢的時候,他們的生活亦是會非常辛苦。

01

在我國湖南有一個地湖鄉,這裏完全處於湖南的境內,但是管轄權卻不屬於湖南而屬於貴州,這樣的地區被稱為“飛地”。

所謂飛地,

就是指這種十分奇特的人文地理現象,

某地本來隸屬於某一行政區域,但是卻又獨立在外,根本沒有與該行政區域在地域上相連。正是因為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兩地的往來十分不便,想要實現相互交流必須“飛躍”過其他行政區域,

因此而得名。

此村靠一座江堤與中國相連,洪水將其沖垮後,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

▲防川村俯瞰

然而,如果只是國內兩個行政區域間的飛地,其實還沒有太大關係,

畢竟國家要協調起來非常容易,

但是如果飛地是國與國之間的,那情況就要麻煩許多,

尤其是飛地的居民在生活上可能會出現困擾。

我國吉林就有這樣一個最“憋屈”的村莊,因為它並不完全與我國國境接壤,而是位於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的交界處。

其實早些時候這裏還算不上是飛地,

因為還有一座不足10米寬的江堤把它與中國相連。但一場大洪水沖垮了這座江堤後,從此這片地區就被鄰國包圍,甚至一度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是真正與祖國隔絕了。

此村靠一座江堤與中國相連,洪水將其沖垮後,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

▲防川村地理位置(黑圈處)

這個村子就是被譽為“東方第一村”的防川村,從地圖上看上去就像是吉林省向北延伸出去的一個小角,

看起來相當孤獨。更甚者,

近代時鄰國根本不允許防川村的村民借道歸國,讓村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那麼這裏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02

一切都得從唐代説起。防川村的地理位置是中朝和朝俄邊界上,圖們江流向日本海的入海口,也是唐代絲綢之路的起點,

其重要性一目瞭然。盛唐是開拓進取的時代,

我國當時的地域版圖十分遼闊,

囊括了整個庫頁島,

防川村也與我國國境接壤,所以當時並不是飛地。

但在後來的朝代裏,中原根本管控不了東三省的地帶,那裏是女真的聚集地。直到清代時人們的目光才重新投向了中俄邊境地帶,當時在邊境上與沙俄紛爭不斷,這也成為後來蒙古獨立的導火索。

此村靠一座江堤與中國相連,洪水將其沖垮後,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

▲防川村風景

時間到了近代,落後的中國幾乎被列強打斷了脊樑骨。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沙俄又一次開始染指東北,侵佔我國大量領土,防川村也一下子從內地村莊變成了邊境村莊。

當然,沙俄的野心同樣引起了西方國家的警惕,於是為了遏制其在東亞的發展,西方列強又計劃扶持日本來制衡沙俄,這也成為日本發動甲午海戰,以及在過後的數十年裏日俄衝突不斷的緣由。

此村靠一座江堤與中國相連,洪水將其沖垮後,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

▲防川村景區照片

1938年,日蘇在防川村一帶爆發大戰,這場戰役史稱張鼓峯戰役。

戰役的細節這裏略過了,

最後的結果是日本戰敗,

但是這對防川村的居民來説並不是什麼好事。

日本人把防川村的居民全部趕走,然後封鎖圖們江航道,只留下一座不足10米寬的江堤讓防川村與中國聯繫。

蘇聯也進一步將勢力推進到了圖們江旁,一旦開戰防川村必然遭受波及。

此村靠一座江堤與中國相連,洪水將其沖垮後,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

▲侵華日軍舊照

防川村在二戰結束後才回到祖國的統轄。

為了讓防川村不至於太荒涼,我國還特意遷了18户居民過去安居,並派遣了軍隊駐守。

但就在1957年,洪災沖垮了江堤,從此防川村真正成了一片飛地,被鄰國包圍,這裏的村民從此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

然而,當時中蘇交惡,蘇聯當然不會同意村民這個請求。

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1983年中蘇邦交正常化,才讓防川村再次能夠與祖國溝通聯絡。被洪災沖垮的江堤也被重新修整,

成為最長888米、寬8米的國防公路,而且十分穩固,再也不會被洪災沖垮。防川村如今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還獲得了“東方第一村”稱號。

結語

事實上,國外飛地的居民受到委屈,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祖國不夠強大。想當年英國以彈丸之地把殖民地發展到了全球,建立了史無前例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公民無論行走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會受到鄭重對待,這就是來自強大祖國的威懾力。所以一切問題的根源依舊是自身實力不足,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不懼任何情況發生。

參考資料:

《鳴鳳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73 字。

轉載請註明: 此村靠一座江堤與中國相連,洪水將其沖垮後,只能從蘇聯借道回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