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中國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三大支柱七大路徑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子倩)“未來的歷史學家描述我們的時代時,他們肯定會説,改變歷史進程的最重要事件,是中國勇敢地躍入全球化的海洋。”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傑出研究員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在為《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一書作推薦時這樣寫道。《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由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秘書長苗綠博士撰寫,中信出版集團近期出版。

百年變局疊加世紀疫情的當下,戰爭陰霾籠罩世界,人類又走到了一個新的“佈雷頓森林時刻”。全球化何去何從?如何防止世界格局失衡引發國家或區域之間的衝突?如何更好地使全球化服務於人類發展?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其中應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都是《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試圖回答的問題。

《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中國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三大支柱七大路徑

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曾説:“很少有人、團體或政府反對全球化本身,他們反對的是全球化帶來的懸殊差異。”本書的核心觀點之一是,全球化的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這就註定了它的發展不會是線性的,而是時而前進、時而徘徊甚至倒退。

過去幾十年裏,全球化促進了全球經濟增長,前所未有地讓不同國家產生利益交織,各國在這個相互聯通的網絡裏形成了更深的相互依賴、更多的共同利益。雖然全球化現在遭遇了挫折,發展速度有所放緩、發展框架有所改變,但全球化大趨勢不會改變,全球化時代也不會終結。經過自我修復與調整,全球化將再次迴歸正確軌道。

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授、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看來,“中國從改革開放前一個相對孤立的經濟體演變成今天實際上的第二大經濟體,這個過程是在中國的全球化過程中實現的。”中國被廣泛認為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是本書撰寫的重要背景之一。

基於對全球化變遷與理論發展歷程的梳理、對後疫情時代全球化特徵的總結和對中國融入全球化歷程的重温,《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從中國應當成為全球化的“反哺者”這一視角,提出了中國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三大支柱與七大路徑。

《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提出的三大支柱是:人本全球化、開放性的區域主義以及全球的共存與共治。七大路徑是:第一,以“人本全球化”為切入點,凝聚全球華僑華人、留學生等的力量,溝通全球,構建共識;第二,在“筷子文化圈”基礎上推動建立亞盟,通過推動區域性的、更高標準的一體化新安排,帶動其他區域的一體化合作,最終實現新型全球化;第三,以“一帶一路”夯實新型全球化的歐亞基礎,通過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多邊化發展,填平東西方發展“窪地”,實現全球化再平衡;第四,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創新,推動全球化向更包容、更公平的方向發展;第五,加強與歐洲國家在氣候變化、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實現中美歐大三角關係的有效平衡;第六,構建與美國的“新型大國G2關係”,站在全球負責任兩大強國的高度,以全球75億人為重託,加強雙方在氣候變化、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第七,積極創新全球治理體系,主動分擔全球治理責任。

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原副主任何亞非讀過本書後,給出了“緊跟時代潮流”的評價。何亞非表示,全球化將脱胎換骨進入全球化2.0階段,全球治理體系也將鳳凰涅槃,產生新的架構和規則。新世界需要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案。中國堅定不移地支持新全球化、全球治理體系重塑,有決心也有信心為全球化的升級換代作出大國應有的貢獻。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認為,《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一書,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後疫情時代推動新型全球化提出了可行的方案,很值得關心中國和世界未來前景的各界人士參考。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88 字。

轉載請註明: 《21世紀的中國與全球化》:中國推動全球化發展的三大支柱七大路徑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