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兩個人,你覺得哪一個比較像你:
甲:做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且計劃詳細,執行完美,還能根據現實的情況隨機應變。
乙:突發奇想,拖拖拉拉,反覆糾結,草率決定,迅速後悔,手忙腳亂,勉強過關——我還不錯嘛。
我們大部分人都必須承認,“甲”只是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乙”才是現實中真正的自己。
再看看下面的兩個人,你覺得哪一個比較像你:
甲:表面笑嘻嘻,背後捅刀子,每天都在策劃陰謀,所有的利害關係都算得一清二楚,自己永遠不吃虧。
乙:幾個小時前還恨得咬牙,幾個小時後就開始自我安慰,一天後想想人家也不容易,一週後發現人家還是很熱情,反而是自己老惦記着那點破事,真沒意思……
還是那句話,“甲”只是想象中完美的自己,“乙”才是現實中真正的自己。
所以,換一個角度,既然你是“乙”,你身邊的人也不太可能都是宮鬥奇才,你又不是皇帝,那麼多人處心積慮想害你圖什麼啊?你遇到的是“乙”的可能性更高,無心的可能性遠超惡意。
至於很多人的判斷理由“哪有那麼巧,我拒絕借車給他,然後他的態度就變了?”,這就是一個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的視角,認為所有人都在圍繞着自己轉,不是對你好,就是對你壞。
剛剛畢業進入職場的學生,缺乏安全感,這麼想還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工作了幾年還這麼看問題,那隻能用“不成熟”三個字來形容了。
上面是從概率的角度分析的,但如果有人一定要糾結,一定想要搞清楚對方是不是故意的,那又會怎麼樣呢?
如果我們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於琢磨這些無意義的隨機事件,妄想找到背後的“真相”,那我們的大部分人生都將被耗費在無意義的猜疑中。
當然,“相信無心而不是惡意”,包括“奧卡姆剃刀原理”,都不算是什麼科學真理,而是思考方法和生存之道,它不能幫你更聰明,但能讓你更成功,更幸福。